“这才是聪明人!”山东烟台,一女子不忍心把母亲送到养老院,左右为难时选择了日间托

子焓 2025-04-24 05:30:43

“这才是聪明人!”山东烟台,一女子不忍心把母亲送到养老院,左右为难时选择了日间托管模式,等到女子晚上下班后,就把母亲接回家里,妥妥的老年版“幼儿园放学”,而女子的一番话揭露了她这样做的原因,网友:小时候妈妈接我,长大后我接妈妈! 深秋的烟台,海风裹挟着寒意掠过街道。 38 岁的周敏站在医院走廊里,望着诊断书上 “脑梗后遗症” 的字样,攥着手机的手微微发抖。 曾经那个每天变着花样做饭、陪她逛街的母亲,如今连起身都需要人搀扶,而自己朝九晚六的工作,根本无法 24 小时照料。 “送养老院吧,至少有人专业看护。” 丈夫的提议让周敏心头一紧。 她想起上周去探望亲戚时,养老院里冰冷的铁栏杆、沉默寡言的老人,还有护工机械化的照料动作。 “妈这一辈子都是为了我,老了我不能让她过养老院那种看人脸色的日子。” 她在家庭会议上态度坚决。 一大家子人只要尽量合理规划时间,保证每个时间段都有一个人留在家里照顾母亲。 转机出现在一次朋友聚会。 当听说有一种日间托管养老模式时,周敏眼睛亮了: 白天将老人送到配备专业护理团队的照料中心,那里有康复训练、手工课程和同龄人陪伴;晚上再接回家共享天伦。 母亲得知后,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期待的光:“就当我也上回‘幼儿园’。” 于是,周敏一家人商量了一下后决定送母亲过去试上一段时间。 第一天接母亲时,周敏提前半小时就赶到照料中心。 透过玻璃门,她看见母亲正和几位老人围坐在一起,手里捏着刚完成的剪纸,脸上的笑容比患病后任何时候都灿烂。 此后每天傍晚,总能看到母亲早早收拾好东西,像等孩子放学的家长般,坐在门口张望。 从 “送孩子上学” 到 “接母亲放学”,周敏的故事温暖了无数人。 周敏的选择,折射出中国养老模式的深刻变革。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 60 岁以上人口达 2.64 亿,其中空巢老人占比超 50%,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 但养老院 “一床难求” 与 “床位闲置” 并存的矛盾同样突出 ——公立养老院排队周期平均达 3 年,而民营机构入住率不足60%。 在此背景下,日间照料、居家养老服务等新型模式快速兴起,上海、杭州等地已建成超千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服务满意度达87%。 养老不仅是生存需求,更是情感需求。 日间托管模式的成功,在于它既缓解了子女的现实压力,又维系了家庭情感纽带。 这背后也暴露出更深层的社会命题: 在老龄化加速的今天,如何构建政府、社会、家庭协同的养老体系? 或许每个家庭的答案不同,但有一点始终不变 —— 父母需要的不仅是照料,更是被需要的归属感。 正如周敏所说:“小时候她牵着我的手回家,现在换我守护她的归途。”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文中均使用化名) 创作来源: 热度新闻,《孩子不忍将老人送入养老院,左右为难时选择了日间托管模式,上演养老版“幼儿园放学”》

0 阅读:0
子焓

子焓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