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孚18岁时,原配夫人就逝世了,一直到31岁才娶了李氏,这中间的13年也是吴佩孚最穷困潦倒的一段时间,不过庆幸的是,此时的吴佩孚经过多年的晦气也熬出了头,而李夫人也是远近闻名的大美女,年芳24。
吴佩孚出生在山东蓬莱,一个商人家庭,算不上富裕,却也饿不着。他的父亲做点小生意,收入勉强能支撑一家人。吴佩孚自小聪明,读书写字一学就会。
家里人对他寄予厚望,觉得他迟早能出人头地。
小时候,他常听邻居夸他有“书生气”,一支笔写得龙飞凤舞,考秀才的日子指日可待。可现实总爱捉弄人。考试的路上,他一连碰了几次壁,秀才名额始终拿不到手。
家人硬是把家底掏空,换来一次又一次失败。久而久之,亲戚朋友也看轻了他,说“光读书有什么用?”
吴佩孚不信命,埋头苦读。但生活总有更大的难题。18岁那年,妻子突然去世。这对一个尚未成年、寄希望于未来的年轻人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原本就捉襟见肘的生活,瞬间雪上加霜。他的精神一度崩溃。书念不下去了,科举也停了。他开始怀疑,读书到底有什么意义?如果这样也没用,那还不如换条路走。
有人劝他去经商,可手里没本钱,有人让他去投靠亲戚,可亲戚避而不见,他干脆收拾起行囊,去了天津。听说那里有淮军,愿意招收“能写会算”的人。
既然读书考不上,那就从军吧,说不定能闯出一条活路。
到天津后,他四处打听淮军的驻扎地。第一次见到军营时,他有些失望。军人们粗鲁蛮横,武器破旧纪律松散,和他想象中的“铁血军队”完全不同。可吴佩孚没得选。
入伍第一天,军官问他有什么特长,他拿出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让人刮目相看,他被分配到后勤,负责账目登记。
后勤的日子平淡无奇,每天面对账本,按时发放物资,吴佩孚不甘心,这种小职务显然不是他的志向。他想要更大的舞台。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的命运。
一场小规模的战斗,队伍遭遇埋伏,他的长官负伤撤退,剩下的人慌了神。他站了出来,捡起一把步枪,带头冲锋。
虽然不懂什么战术,但凭着一股狠劲,他救回了几个同伴,战斗结束后,长官夸他有胆识,提拔他为营管带,开始统领一小队士兵。
从这一刻起,吴佩孚明白了一个道理,战场上文笔不重要,胆子和行动才是生存的根本。他开始改变自己,把心思放在军事上。
为了掌握指挥技巧,他偷偷观察老兵的作战方式,研究战术地图,他从一个书生变成了有战斗力的士兵,从军并不只是生存的选择,它可能是他的出路。
1906年,他被选送到北洋陆军讲武堂,讲武堂专门培养军事精英,学生中不乏来自富贵人家的子弟,他一个穷小子能进入这样的地方实属不易。
讲武堂的学习生活很严格。每天五点起床,体能训练、战术课程、步兵操练轮番进行。他从不抱怨,反而越学越起劲。
他爱钻研地图,研究地形战术,经常被教官夸奖。他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结识了不少朋友。那些人后来成了他在军中崛起的重要助力。
毕业后,他被调到北洋第三镇,担任一名中层军官。这时的吴佩孚,已经不像当初那个迷茫的少年。他有了一定的指挥能力,也学会了怎么在军中站稳脚跟。
1918年,他的才能开始真正被上级注意到,护法战争爆发,吴佩孚被派往湖南参与作战。湖南地形复杂,敌人多次利用山林地形伏击。
他的部队一开始损失惨重,但吴佩孚并没有慌乱。他利用当地的地形图,设计了一个反伏击计划。一次战斗中,他亲自带队绕到敌军侧翼,一举击溃敌人,他的名字在军中迅速传开。
岳州、长沙、衡阳这些地方的攻防战他几乎场场在场,他的士兵说,吴将军不像其他军官,总是躲在后方。
他总是冲在最前面,用行动激励士气,战斗结束后他受到了直系首领曹锟的赏识,被提拔为陆军第三师师长。
吴佩孚的军事才能,在直皖战争中再次得到展现,1920年他奉命指挥直系军队对抗皖系军阀。这场战争规模巨大,双方投入了几十万兵力。
在河北保定一线,他亲自制定战术,利用河流和村庄作为防御屏障,成功击退皖系的几次进攻。最终,直系取得胜利,而吴佩孚也因此名声大振。
“儒将”的名号开始在北方流传开来。,他不仅能打仗,还会写诗作赋,在战场上他常常手握毛笔,写下对战争的感悟。
这场胜利奠定了吴佩孚的巅峰地位。人们把他和北洋军阀的其他将领区分开,称他为“北洋第一将”。但正当他风光无限时,新的危机也悄然逼近。
抗日战争期间,他居住在北平,过着隐居生活。他的日子很清苦,靠卖字画和朋友接济过活。有时候,他会写诗,抒发对时局的愤慨。尽管生活窘迫,但他从未向敌人低头。
生活的最后几年,他开始反思一生。 有人问他:“如果当年不投身军阀,会不会过得更好?”他沉默片刻,说:“没有如果。”这句话既是对自己的释然,也是对命运的认命。
1939年,他因为牙疾去医院治疗,没想到细菌感染,病情恶化成败血症。他的身体本就不好,最终没能熬过去。当年12月4日,他在北平病逝,享年6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