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6月,西藏村民为了饮水修渠,经过商议之后,打算炸毁一块千年“神石”,专家赶过去查看,惊讶道;“一人灭一国”是真的啊! 岗巴村坐落在海拔4800米的群山之间,村民世代依赖一条名为“甘露”的水渠灌溉农田。 1990年的春天异常干旱,冰川融水比往年减少六成,水渠上游一块巨大的岩石更是挡住了近半数水流。 这块被当地人称为“阿尼玛卿”的岩石,高约二十米,表面布满青苔,传说中是山神的化身,历代村民路过都要焚香叩拜。 “再不开渠,青稞苗就要枯死了。”村长老扎西蹲在岩石前,烟袋锅在石头上敲出闷响。 按照传统,动土前需请喇嘛诵经,但寺里的活佛却说:“神山如果动了,必降灾祸。” 一边是饿死的威胁,一边是神山的禁忌,村民们在青稞地旁开了三天三夜的火塘会。最后,年轻的 石匠次仁一拍大腿:“先引水救人,得罪山神我去赔罪。” 就这样,村民们带着炸药来到岩前。当第一组炮眼打好时,眼尖的孩童突然指着岩石惊叫:“看!有画!” 众人凑近一看,光滑的岩面上竟然刻着密密麻麻的符号和图案,虽然部分被苔藓覆盖,但仍然能辨 认出战马、武士、经幡等形象,还有一行行类似古藏文的刻痕。 于是老扎西立刻派人飞马去县城,请来正在附近考察的考古队。 当西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赶到时,岩面已经清理出大半。当首席专家索朗次仁看清刻痕内容时,手中的放大镜“当啷”落地:“这是......吐蕃时期的摩崖石刻!” 索朗次仁激动地解释:“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噶尔·东赞域宋灭象雄'事件!史书只记载结果,从未 提及过程,原来真相藏在这里!” 专家们这才发现,岩石顶部有个小型祭台,残留的铜盏和箭簇显示,这里曾经是吐蕃军人的祈愿地。 而岗巴岩刻的发现,首次披露了这场关键战役的细节。 考古队在岩石周围发现了重要佐证:十余枚吐蕃时期的青铜箭镞、带有象雄文的残碑碎片,以及疑似古代军营的石砌遗迹。 经碳十四检测,岩刻年代确为公元750年左右,和史载象雄灭亡时间吻合。 更耐人寻味的是,岩刻刻意强调“止戈为武”的理念,与吐蕃后期穷兵黩武的扩张形成鲜明对比。 得知岩石的历史价值后,村民们主动放弃了炸石计划。老扎西带着青稞酒和哈达来到岩前,对着刻 痕深深鞠躬:“原来山神是位大英雄,得罪了!” 后来,为了解决饮水问题,考古队协调水利部门重新设计了水渠路线,采用更环保的隧道施工方案,绕开岩刻区域。 当清澈的水流再次涌入农田时,村民们在岩石旁立起了保护碑,上面用汉藏双语写着:“岗巴岩刻——吐蕃军事文化遗址”。 可以说,岗巴岩刻的发现,如同打开了一扇窥视吐蕃文明的窗口。 在此后的考古发掘中,专家们又在附近发现了十余处同期岩刻,内容涵盖畜牧、历法、医药等领域,构成了罕见的“高原石刻博物馆”。 当年噶尔·东赞域宋或许想不到,自己为警示后人所刻的岩石,会在一千二百年后拯救另一群人的命运;而岗巴村民更想不到,他们为求生而触碰的"神山",竟然藏着足以改写史书的秘密。 当现代水渠从岩刻旁蜿蜒而过,古老的刻痕和崭新的混凝土管道相映成趣。 这或许就是历史最好的启迪:在生存与信仰、破坏与保护的博弈中,人类终将学会在敬畏中前行,让每一块石头都成为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
1990年6月,西藏村民为了饮水修渠,经过商议之后,打算炸毁一块千年“神石”,专
清风徐来舞
2025-04-24 10:59:50
0
阅读: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