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周总理委托张樾丞篆刻开国大印,不料制作完成后,张樾丞却保留了绝活,给大印做了一个“留边”,而他这么做的目的更是让人连连称赞........ 这份象征国家权威的印章,既要体现新生政权的庄重,又需承载千年文明的底蕴。 1883年,张樾丞出生在河北新河县一户贫农家庭,仅读过几年私塾便因为家贫辍学。 十四岁那年,他赤脚徒步数百里赴京,在一个琉璃厂益元斋刻字铺当学徒。 白天,张樾丞干着倒茶扫地的杂活,夜晚,他则借着油灯研习《说文解字》和历代印谱。 四年后,他竟然凭一把刻刀,将梁启超手书的“龙飞虎卧”四字刻得气韵磅礴,令京城文坛震动。 1949年6月,当周总理委托陈叔通、齐燕铭筹备开国大印时,张樾丞已经是京津地区首屈一指的篆刻泰斗。 此时,中央邀请了顿立夫、唐醉石等多位名家,但唯有张樾丞精通铜印技艺。 在历代王朝玉玺皆以玉石黄金为材,但这次张樾丞力排众议,选择了黄铜。 其中,更大的突破在于玉玺的字体。 张樾丞连夜设计隶、宋、汉篆、秦篆四种印样呈交中央,毛主席端详良久,最终拍板:“用宋体!老百姓看得懂,才是人民的政府。” 除此之外,在玉玺的制作过程中,张樾丞展现出了惊人的匠人智慧。他将印坯四角刻意铸高,形成一圈凸起的“边栏”,待正式启用时再行磨平。 这一“留边”设计,使得工匠在铸造阶段无法获取完整印样,彻底杜绝仿制的可能。 “印章关乎国体,容不得半点差池。”张樾丞对弟子们严肃道。 于是他亲自监督化铜、浇铸、打磨全过程,甚至以古稀之龄操刀篆刻,每一笔都力透铜背。 1949年8月,大印交付当日政府工作人员捧来重金酬谢,却被张樾丞坚决推辞:“能为新中国刻印,是我三生有幸!” 在此后的岁月里,张樾丞依旧守着荣宝斋的小铺,为百姓刻章分文不取,冬日施粥、捐资助学更成常态。 如今,这枚长宽各11.6厘米的黄铜大印,静静陈列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其边角磨平的痕迹,恰似历史长河冲刷后的棱角,诉说着一个匠人以刀为笔、以铜为纸的赤子之 在功利至上的当下,张樾丞的故事如同一剂清醒剂:真正的传承,不在博物馆的玻璃柜中,而在每一次对初心的坚守里。 参考资料: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部.《国印诞生记——张樾丞与中央人民政府之印》,《文博》2021年第6期,第22-29页。
1949年,周总理委托张樾丞篆刻开国大印,不料制作完成后,张樾丞却保留了绝活,给
清风徐来舞
2025-04-23 17:03:44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