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认为,如果中美不再进行贸易,那么作为一个拥有全球35%工业产值的大国,中国将不会再购买美国任何高科技产品。 可任由中美关税持续发酵,中美贸易又将何去何从?有脱钩断链的可能吗? 这个问题看似难回答,但早在近百年,胡佛就已经给出过答案。 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后,当时的胡佛政府为了挽救经济,选择对全球商品加征高额关税,试图保护本国产业。 结果呢?全球经济陷入大萧条,美国自己也没能幸免。 近百年后的今天,特朗普政府几乎复制了同样的剧本,只是这次针对的主要目标换成了中国。 但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百年前那个任人宰割的弱国,而是一个工业产值占全球35%的制造业巨人。 这个体量意味着什么?简单来说,中国一年的工业产出相当于三个德国之和。在这样的规模下,即便完全切断与美国的高科技贸易,中国也有足够的回旋余地。 以芯片为例,美国制裁中国后,中芯国际的28nm成熟制程产能直接翻倍,长江存储的NAND闪存已经打入国内服务器市场。 虽然高端芯片仍需进口,但普通手机、电脑、汽车所需的芯片,国产替代率正在快速提升。 更关键的是,中国企业的研发投入毫不手软,几百亿科研经费说砸就砸,这种“死磕”精神,正在一点点啃下曾被西方垄断的技术高地。 反观美国,嘴上喊着脱钩,身体却很诚实。高通67%的营收来自中国市场,英特尔也有26%的份额依赖中国买家。 如果这些订单一夜消失,高通的研发预算至少要砍掉一半,英特尔的7nm芯片研发进度恐怕得推迟三年。 更讽刺的是,美国一边对中国芯片实施出口管制,一边又偷偷给英伟达开绿灯,允许其向中国出售特供版H800芯片。 这种精分操作,恰恰暴露了美国科技企业的真实处境,失去中国市场,它们可能连维持技术领先的资本都没有。 不过,完全脱钩对双方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昏招,中国目前还造不出EUV光刻机,美国军工企业也离不开中国的稀土材料。 但区别在于,中国承受阵痛的能力显然更强。 当美国消费者发现Shein和Temu上的中国商品即使加上关税也比本土便宜时,当德国车企因为买不到中国零部件而停产时,贸易战的代价就会像回旋镖一样扎回美国自己身上。 事实上,真正的脱钩从来不是政府说了算,看看数据就知道:2024年美国从中国进口额高达5246亿美元,而中国从美国进口仅1636亿。 这种不对称的依赖关系,决定了美国企业会比中国同行更早扛不住压力。 加州民众已经走上街头抗议关税政策,沃尔沃等车企开始大规模裁员,连特朗普的铁杆支持者马斯克都在社交媒体上阴阳怪气。 这些信号表明,所谓的“对等关税”正在美国内部制造越来越多的裂痕。 林毅夫说得没错,彻底脱钩的可能性不大。但这不是因为谁更仁慈,而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在发挥作用。 因为现在全球化的产业链早已像毛细血管一样深入每个国家的经济肌理,强行撕裂只会让所有人失血过多。 美国或许能暂时用政治手段扭曲市场,但最终还是要回到谈判桌前。 毕竟,当硅谷的房价可能腰斩、西雅图的程序员要考虑转行送外卖时,再强硬的政治姿态也得向现实低头。 如今,中国手握制造业规模和内需市场两张王牌,美国则依赖技术优势和美元霸权。 但别忘了,中国可以等,因为除了美国还有东盟、欧洲、非洲等广阔市场;而美国等不起,因为找不到第二个能消化其高科技产品又提供廉价商品的中国。 毕竟,中国存在于世已经5000年了,一路走来我们都活着。在这5000年里很长一段时间根本没有美国。 如果美国想要自绝于中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继续活5000年,而且跟美国没有关系。
【中国对美出口将猛降近8成,海关总署说“天塌不下来”,原来底气在这里】 世贸
【3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