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各种大大小小的政策措施以及制度改革。虽然在制度变迁的道路上从未停止,但总而言之都是为了能够在当时的社会中更加稳定,经济更加繁荣,能形成国泰民安的局面。 在整个中国历史中,经济发展都是不可割舍的一部分,一个朝代要想要有盛世局面,必然是离不开经济支撑。而在经济中不可或缺的当属农业经济,它不仅是保障百姓生存的必然条件,更是一个朝代的立国之本。 唐朝自建立初期一直实施的都是“均田制”。“均田制”最早出现在北魏时期,他所使用的税收制度则是“租庸调制”。 这一制度不仅能够减轻赋税,同时还可以为百姓保障最基本的生存能力。 但伴随着唐朝的不断发展,“租庸调制”也逐渐被“两税制”所取代,然而使得唐朝走向深渊尽头也正是与“两税制”有关。那么“租庸调制”如此实用但为何还是会被“两税制”所取代呢? 这还得从唐朝建立初期说起。唐朝建立初期,整个社会状况都极为不稳定,再加上各地诸侯势力的纷争,唐朝面临的局面已然是十分窘迫的。为了缓解当前的局面,朝野上下的官员便纷纷进谏,想要将唐朝制度重新革新。 但由于国库空虚,即使是将国策改良完善,也无法应对没有金银的局面。此时的当朝宰相杨炎便提议在税法上有所改动,也就是将“租庸调制”改为“两税法”。如此一来就能够解决国库空虚的问题,于是“两税法”便应运实施。 但事实上,“租庸调制”在唐朝初期可以说是运行自如,它主要就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征收农业税务比较灵活。 且土地规划平均,每个农户以及每块农田都能够合理运用。这种制度在最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户赋税压力,因此在运行期间也深受百姓支持。 但没成想,即使是在这种制度的运行下,贫苦百姓还是感到负担沉重,主要是因为古代时期的天灾人祸较多且都无法避免,如此一来,农耕就极为不便。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百姓放弃了农耕的良田将其转手卖给其他人,将农田荒废不再耕种的人也大有人在。 而这些有能够收买土地的人,大多都是地主或是富裕人家。如此一来,大块土地都集中在一起,形成了土地兼并的局面。 而当时的唐朝并没有明确规定不允许买卖土地,因此一些农户变卖土地之后,便也带动了其他贫困百姓一同变卖。 此时“租庸调制”也因土地失去了灵活性无法再继续实施。然而土地兼并也就直接导致朝廷少了大半的赋税,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得调整制度,开始实施了“两税制”。 “两税制”规定了税收时间在秋季和夏季这两个收获的季节。其中明确了夏季的缴税最长不可超出六月份,秋季则最长不可超出十一月。也正是因为分为两个季节来收取税务,因此被称为“两税制”。 虽说“两税制”不像“租庸调制”那么灵活,但也更为简洁明了。赋税的收取主要分为户税和地税。 户税指的是凡是在唐朝生活的百姓居民,都必须要纳入户籍内,同时按照个人所得的财产来缴纳相应的赋税,并且无论男女老少都要纳税。 但由于唐朝盛况空前,因此流户和商户十分众多。为了防止流户和商户逃税,“两税法”明确规定了凡是没有当地户籍的人口,必须缴纳自己所得财产的百分之三十。这种方法不仅简单明了,同时也能够防止这些外籍人口偷税。 由于土地集中制,因此在地税上的改动基本上是翻新了一遍。地税的缴纳根据田地的资产来进行征收。而针对一些没有田产的农户,则不需要收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无田无地农户的负担。 正是因为土地集中之后,“租庸调制”不再适用于唐朝的发展。但唐朝却依旧需要维护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才会实施“两税制”。 虽说“两税制”更适用于后期唐朝的发展,但确实顺应时代不得不改变的措施。土地兼并的状况让当时的唐朝难以喘气,但之后唐朝由繁华走向落寞的地步,也和“两税法”的实施有所牵连。
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各种大大小小的政策措施以及制度改革。虽然在制度变
史说畅谈呀
2025-04-24 13:41:11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