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抗战尾声,一位日本军医看上了季德胜手中的蛇药,用枪指着他大声问:“交不交?”季德胜冷笑着从药篓中抓出一条活蛇:“中国的蛇,可不是你们想拿就能拿的。”这句硬气的回应让对方一时语塞。 1945年的中国,虽已临近抗战胜利,但民众仍生活在战火阴影之下。侵略者的铁蹄尚未完全撤离,许多地方仍笼罩在苦难与压迫中。在江苏南通,有一个民间医者的名字悄然流传,他便是季德胜。 季家世代行医,以蛇药为祖传秘方,专治各种恶疮、疔毒、蛇虫咬伤。季德胜自小耳濡目染,随父亲翻山越岭,学习辨识蛇类、采集药材、熬制药膏的技艺。他不仅掌握了医术,更继承了父辈们对民间医学的虔诚与坚守。 家中小院里,几十个蛇篓摆得井然有序,毒蛇在其中蜿蜒游走,每一条都被他如数家珍。有人怕蛇,他却视其为性命相托的“药中宝”。在那些物资匮乏、医疗艰难的年月,季家的蛇药成了许多乡民的救命稻草。 某日,一个身着军装、口操外语的日本军医带着几名持枪士兵闯入了季家小院。这名军医长期驻扎在附近的日军据点,在战地医院中负责伤病治疗。他听闻季德胜的蛇药奇效,屡屡治愈重伤之人,便起了觊觎之心。 这位日本军医并非普通医者,他是东京医学专门学校的高材生,对中医药颇有研究。他并不单纯想买药,而是妄图获得制药秘方,带回日本用于战后开发。他开口便是高价收购,态度却颇为傲慢。季德胜语气平静却坚定,回绝了对方的要求。 军医脸色一变,冷声命令随行士兵举枪威胁。整个院子顿时陷入紧张气氛,蛇篓中的毒蛇似乎也察觉到了危险,在篓中发出嘶嘶声响。 “交不交?”军医步步紧逼,将手枪顶上了季德胜的额头。 季德胜并未露怯,眼神犀利如刀,手一伸,篓中腾出一道身影——一条三角头的五步蛇被他稳稳揪在手中。他冷笑着将蛇头对准敌人:“中国的蛇花子,可不是好欺负的!” 场面一时凝固。士兵们本能地向后退了一步,而那名军医脸色发青,额头开始冒汗。尽管他见过伤兵惨状,却从未直面过如此凶猛的毒蛇。 就在众人惊愕之际,一名士兵误触扳机,子弹擦过季德胜的肩膀。他身体一震,鲜血瞬间染红衣襟,但手中的毒蛇仍紧紧把握不放。 混乱中,军医意识到无法威胁得逞,丢下一句狠话便仓皇撤离。 伤势严重,季德胜被乡亲们连夜送回屋中。深夜的油灯下,他脸色惨白却神情坚定。家人为他上药止血,他却关心毒蛇有没有受惊。那晚,整个村庄的人都被他的行为震撼——一个中医,不靠刀枪,而以一条毒蛇正面抗衡敌人,这是胆识,更是骨气。 伤愈期间,许多伤病者前来求诊,也有人带着饭菜上门看望。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季德胜用毒蛇对抗日本军医的事迹不胫而走,在战乱中成为民间传颂的传奇。 这条五步蛇后来被他精心喂养,成为季家的“守院神蛇”。它不仅代表着中医智慧的象征,也承载了那段不屈的抗争记忆。有人问他为何如此执着,他回答:“这是我祖宗留下来的,是救命的药,也是中国人不向敌人低头的志气。” 随着抗战胜利的钟声敲响,日军全面溃退,季德胜拒绝将配方私藏在家,而是暗中开始记录、整理药方,希望有朝一日能将其公开推广,为更多人所用。他相信,中医不仅能疗伤止痛,更能疗愈这个破碎的国家。 战争结束后,国家百废待兴。中医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受到重视。此时,国医大师朱良春得知季德胜的事迹后,亲自前往南通拜访这位民间医者。 朱良春一身朴素,抵达时已是黄昏。他看到季德胜时,正在院中给一名小孩上药。那种淡定与专注,让他肃然起敬。两人促膝长谈,一夜未眠,从药理讲到毒蛇,从战争说到未来。朱良春提出,若能将这蛇药加以系统研究,必能造福更多百姓。 他们达成共识。不久后,“季德胜蛇药研究组”在南通成立,聚集了各地的中医药专家、科研人员。蛇类养殖基地、药材标准化处理流程也随之建立。 季德胜不仅提供配方,更亲自教学,传授辨蛇、采药、炼膏等实操技能。他的理念很简单:“药不离蛇,蛇不离德。” 几年后,这种蛇药被正式列入国家重点科研成果,并应用于部队、医院以及边远山区的医疗救护中。它不仅治蛇伤,也被发现对某些炎症、肿毒类病症有显著疗效。 季德胜晚年时,坐在自家院中,手里依旧把玩着那支旧蛇钳。他常对学生们说:“要敬蛇如药,要守药如命。”他看着那些从全国各地前来求学的青年,心中满是欣慰。 他没能看到中国中医药走向全球的辉煌盛况,却亲眼见证了自己用生命守护的蛇药从一人之术成为万人所用。他用那场与日本军医的对峙,写下了一位中国医者的担当与信仰,也在和平年代,把一门古老的医术推向了新的高峰。
1945年,抗战尾声,一位日本军医看上了季德胜手中的蛇药,用枪指着他大声问:“交
雨后清风扬
2025-04-24 14:37:23
0
阅读: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