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些情况下,“弱”可能是一个人的真实需求。有的人认为自己很弱,TA也很反感自己

学林情感 2025-04-24 16:05:34

在某些情况下,“弱”可能是一个人的真实需求。

有的人认为自己很弱,TA也很反感自己的弱,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中,TA都对自己的弱表示不满,想要改变这样的状态,可是TA却无法改变,只能一次次在过去的模式里重复。

这时,这个人可以问问自己,你是真的想要改变这个状态吗?

如果我们在某件具体的事情中去问询这个人,答案可能会更加清晰一些,比如试着问这个人:“你遇到这种情况时,为何不采用某种方式?”这个人就会回答,“我不能采用某种方式,那可能会给我带来某某结果。”可能你换了两三种方法问TA,TA都会回答你,TA不能那么做,因为那会给TA带来一些不良后果。

也就是说,这个人不是“不会”或“不知道”有哪些方法,而是主观选择不采用这些方法。这个人因此觉得很痛苦,好像怎样都不行,哪条路都走不通,自己被卡在原地动弹不得。此时,TA更加觉得,TA是个无能为力的弱者,或者有被整个外界逼到绝路的感觉。

我们试着将这个视角反过来,看看另一种解读。

比如这些事至少有五种处理方法,但都被这个人否定了,因为TA担心,这五种方法会分别给TA带来五种麻烦。那是不是意味着,这个人主动选择了“弱”,TA就可以规避掉这五种麻烦?

这样的“弱”其实是“以强当弱”,TA潜意识想要的,远远不止表面上的目标,还包括TA潜在规避的五种麻烦,即五个目标。在TA内心的天平上,避免五个麻烦,比获得一个目标,吸引力更大,所以TA主动选择了“弱”。

在选择后,TA并没有意识到,这是自己主动选的,反而会认为,TA是被外界逼迫至此的,内心会觉得不甘、委屈、痛苦,TA希望外界“高抬贵手”,或者是不要无休无止地“迫害”TA,最好“良心发现”,把那个最初的目标“还给”TA。这样的期待,还可以避免TA因为主动选择带来的挫败或危险。

这个模式的缘起,多和TA幼时的成长经历有关,这样的孩子可能在和父母相处的过程中,不得不总结出了某种“生存之道”。随着TA的成长,如果TA看不到自己内在的潜意识,是很难做出改变的,因为TA是主动选择了弱,TA会根深蒂固地认为,只有这样,TA才是安全的,即获益最大的。

谁痛苦,谁改变,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难以改变,是因为在某个模式中,我们的“所得”是比“所失”更大的,有一个我们以为的更深的痛苦,让我们主动选择了不改变。

当我们被卡在某个状态中,觉得无力时,可以试着看一下,那个你无法前进的方向,也许是你主动选择了避免它,这样让你“获益”,可能你会觉得更安全,或者有精神与道德上的满足。一旦你意识到,你没有那么“弱”,你一直很“强大”地在用自己的方式满足或保护自己,也许你的感受就会完全不同,你被自我禁锢的力量感,也许就能立刻得到释放。

0 阅读:0
学林情感

学林情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