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1年,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生擒,跪着哀求说:“不要杀我,我761年,史思明被儿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2025-04-24 17:06:28

761年,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生擒,跪着哀求说:“不要杀我,我761年,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生擒,跪着哀求说:“不要杀我,我死不足惜,但是我不想让你背上杀父之名啊。” 在唐朝历史上,安史之乱是一场持续八年的重大动乱,史思明原本是安禄山手下的一名部将,凭借着非凡的军事才能逐渐崭露头角。史思明骁勇善战,作战经验丰富,很快成为了安禄山不可或缺的战将。 邺城之战中他率领仅有的五万军队,以少胜多,击败了唐朝派出的六十万大军。邺城之战后,史思明的军事威望达到了顶峰。 随着时间推移,史思明的野心逐渐膨胀。当安禄山死后,他的儿子安庆绪继承了叛军的最高统帅位置。然而,史思明并不满足于做一名部下,他觀察時局,伺机而动,最终杀死了安庆绪,夺取了叛军的最高权力。 杀死安庆绪后,史思明很快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自立为帝,开始了他的独立统治。作为叛军的新领导者,他继续向南推进,将战火蔓延到河南地区,与唐朝大将李光弼在河阳地区展开了一系列激烈的交战。双方互有胜负,战局时常反复,但史思明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才能,一度取得了局部优势,甚至赢得了几场关键战役。 然而,随着权力的增长,史思明的性格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变得越来越多疑,对身边的亲信不断产生猜忌。在他的统治期间,多名功勋卓著的将领被处决,这引发了军中将士的不满和恐惧。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史思明与自己长子史朝义之间的关系也逐渐恶化。761年三月,史思明在战胜李光弼后,决定继续用兵西进。他派遣长子史朝义担任前锋,自己则亲率大军跟进。然而,史朝义在姜子坂一战中遭遇失败,不得不退守永宁。这一战败激怒了史思明,他当即召见史朝义及其他几名将领,原本打算处死他们,最后又改变了主意。 父子间的矛盾并未就此化解。此后不久,史思明命令史朝义负责修筑三角城以囤积粮草,还苛刻地要求他在一天内完成工程。然而当史思明提前前往工地检查时,发现工程尚未开始,这再次激怒了他。史朝义解释说士兵疲惫需要休息,但史思明毫不理会,斥责他违抗命令。临走前,史思明放下狠话,扬言早上攻下陕州后,晚上就要处死史朝义。 更为严重的是,史思明公开表示不喜欢长子史朝义,转而偏爱小儿子史朝清,甚至打算立其为太子。 史思明严苛的统治和对将领们的频繁惩处引发了军中的普遍不满。在这支叛军中,老将派与新贵派之间的权力争斗日益激烈。 被史思明处罚的一批将领开始秘密联络史朝义,寻求改变现状的可能。这些将领中,既有被贬黜的功臣,也有担心自己随时可能遭到清算的现任高官。他们向史朝义透露,部队中的许多人对史思明已经不满,并提出如果史朝义不采取行动,他们宁愿归顺唐朝也不愿继续追随史思明。 面对将领们的劝说,史朝义起初保持沉默,显然在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既是史思明的长子,又是被父亲公开羞辱和威胁的对象。将领们看到史朝义的犹豫,更加急切地表示如果他不行动,他们就要另谋出路。在多重压力下,史朝义最终做出了决断,同意发动政变。 761年的一个夜晚,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史思明被一个噩梦惊醒,坐在胡床上感到心神不宁。正当他与身边的伶人讨论这个不祥之梦时,政变突然爆发! 短暂的交战后,史思明被一支箭射中臂膀,随后被政变军队生擒。伤痛和震惊中,史思明询问是谁发动了叛乱。当他得知领头人是自己的长子"怀王"史朝义时,内心的震撼可想而知。史思明大声呼喊儿子的名字,提及早上的那番威胁之言,似乎意识到这就是自己言行的后果。 被俘后,史思明被带到柳泉传舍关押。在那里,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一幕。史思明跪在地上,向儿子哀求说:"不要杀我,我死不足惜,但是我不想让你背上杀父之名啊。"他甚至表示囚禁他就足够了,不必非要杀死他。 当政变的将领前来汇报情况时,史朝义立即询问父亲的安危,表现出一丝犹豫。然而,叛军将领们担心史思明如果获救会对他们进行残酷报复,因此一不做二不休,最终决定将史思明缢杀。他们用毡裹着尸体,用骆驼驮回东京(今开封)。就这样,叛军迎来了第四位皇帝——史朝义。 史朝义继位后,于762年五月为父亲史思明举行葬礼,追谥为"昭武皇帝"。这一尊号反映了史朝义复杂的心态——既是弑父者,又试图通过隆重的葬礼和尊贵的谥号来缓解内心的矛盾。 然而,史朝义缺乏父亲的军事才能和威望,这一致命弱点很快显现。同年十月,他在洛阳之战中遭遇唐军猛攻,惨败而归,被迫渡过黄河逃往河北。此后,唐军势如破竹,节节胜利,而叛军则日渐衰弱,军心涣散。 面对不断逼近的唐军和离心离德的部下,史朝义的处境越来越艰难。众多将领和士兵开始向唐朝投降,寻求赦免。到了763年正月,已经众叛亲离的史朝义最终选择了自尽,结束了自己短暂的统治。 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划上了句号。

0 阅读:92

猜你喜欢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