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各区县名字的由来 安庆市 安庆市以古州县各取一字命名。取同安郡(隋大业三年首置)和德庆军(北宋政和五年首置)各一字,改舒州德庆军为舒州安庆军。含有“平安吉庆”的意思。 安庆曾经当过189年安徽省的省会,安徽省的安字就来源于安庆的安。 1:迎江区 因其域有迎江寺,故名。 1217年,安庆知府黄干将府治由潜山县迁往唐山宜城渡,并开始筑城,1260年完成。迄今780余年。乾隆25年,安庆为安徽省的省会,到1938年为止,迎江区一直是安徽省的省会和安庆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80年设立迎江区,2005年调整后的迎江区面积达205平方公里。 迎江区有北宋时期建造的迎江寺,振风塔。有“三陈故居”(陈独秀,陈延年,陈乔年),有“二陈读书处”(陈延年,陈乔年)。 2:大观区 因其域内有大观亭,故名。 汉属舒县,皖县。唐属舒州。南宋后属安庆府。1955年为西市区,2005年经过数次反复更名和调整区划后的新的大观区成立。 大观区的大观亭与武汉的黄鹤楼齐名,为“宜城八景”之一。当年李鸿章创办的安庆军械所也位于大观区境内。 3:宜秀区 取“宜城独秀”之意,故名宜秀。 建国后,从安庆附近各县(怀宁县,东至县)划一部分区域成立安庆市郊区,后屡有变更。2005年,在原郊区的基础上,设立宜秀区。 宜秀区面积占安庆市市区面积的一半,交通优势明显。山水资源丰富,景色怡人。 4:怀宁县 东晋义熙年间,军阀桓玄作乱,平定后,晋安帝废皖县,设立怀宁县(取永怀安宁之意)。 秦属皖县,东汉属舒县,皖县。东晋首设怀宁县。沿袭1500余年。 怀宁县是戏曲之乡,教育之乡,文化之乡。是徽剧的发源地,是黄梅戏的发源地,是长诗《孔雀东南飞》的发生地。 5:岳西县 1936年,析潜山,霍山,太湖,舒城各一部,成立一个新县,因该域位于天柱山(古称南岳)之西,故名岳西县。 岳西县位于大别山腹地,皖西南边陲,风景秀丽,是国家级园林县城。 岳西高腔是岳西独存的古老的稀有剧种。 6:太湖县 太湖县在“龙山太湖水”之侧,域内湖泊众多,故名太湖县。南朝刘宋首置太湖县。 太湖县历史悠久,文风蔚然。素有“一门四进士,十里两状元”的美誉。还是禅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7:望江县 因县城东南的宝塔河一带曾是长江故道,登上城中钵盂山可一览长江江流之胜,故名望江县。公元598年,改义乡县为望江县。 望江县地势一面临山,三面环水。素有“水乡泽国”之称。是传统的农业大县。 望江县是雷池故里,三孝之乡。王祥卧冰,孟宗哭竹的发生地。成语“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来源地。 8:宿松县 来源有二:其一是,汉初,封松滋侯国,汉平帝时(公元5年),首设松滋县。据《太平寰宇记》载:“晋武帝时,因荆州亦有松滋县,故更皖地松滋县为宿松县。” 其二是诗仙李白游此地,醉卧松树下酣睡一晚,故名宿松县。 公元598年,改高唐县为宿松县。 宿松县工业以纺织服装,电子信息为主导产业。农业以农林牧渔为主。 宿松县是黄梅戏的发源地之一,是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诗歌之乡。 9:潜山市 因其境内有潜山(今天柱山),故名。 明洪武元年(1368年),首置潜山县。2018年撤县设市。 潜山市是中国第一个以旅游特色经济获批的县级市。 潜山市是农业大县,旅游大县,文化大县。 潜山市是京剧的发源地,是三国著名美女“二乔”的出生地,是京剧鼻祖程长庚的故里。天柱山风景区是国家5A级景区。 10:桐城市 周朝时,因该地盛产油桐树而建封桐国。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置同安县,公元757年,因忌叛贼安禄山的安字,改同安县为桐城县。1996年撤县设市。 桐城市经济发达,连续多年位居安庆市经济的排头兵。 桐城市交通优势明显,素有“七省通衢之称”,是皖西南的交通枢纽。 桐城市素有崇文重教的传统,“桐城派文化”的兴盛达200余年。桐城的博士生达3000余人,两院院士达20余人,桐城人重文重教的传统可见一斑。 《老有所依》的主人公江木兰是桐城人,该剧的热播让桐城市的名声在全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江木兰身上所展现的进取,拼搏,孝顺,有情有义更是千千万万桐城人的真识写照。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收复新疆后,左宗棠杀掉了所有俘虏,包括降俘。然而,左宗棠手上沾满了血,却没人骂,
【12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