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中国修建秦岭隧道时,找德国购买盾构机,德国鼻孔朝天:3.5亿一台,爱买买,不买拉倒!我方纠结过后最终选择购买,而正是那次购买,让今后的德国人后悔到哭泣。 1997年春天,中国代表团跑去德国谈采购。德国厂商一开口就是3.5亿一台盾构机,总共两台,7个亿人民币!这价格贵得离谱,国际市场上的盾构机一般也就1亿到1.5亿一台。德国人凭啥敢这么狮子大开口?底气就在于技术垄断。他们心里清楚,中国没得选,要么掏钱,要么工程搁浅。那态度更是气人,摆明了“爱买买,不买滚”的架势。中国代表团当然不服气,试着压价、讲道理,可人家根本不搭理,摆出一副“你们迟早得回来求我”的德性。谈判桌上那叫一个憋屈,但现实摆在面前,工程不能等,最后只能捏着鼻子签合同。 两台盾构机到手后,秦岭隧道的施工总算上了正轨。1997年到2001年,这条隧道顺利打通,西成铁路的进度保住了,对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也起了大作用。可这7个亿花得太心痛,比市场价多掏了至少4个亿,相当于好几年的科研经费没了。更让人咽不下这口气的是德国人的傲慢态度,那种被“卡脖子”的滋味实在不好受。这事儿在工程界炸开了锅,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不能老这么被人拿捏,得自己干出点名堂来! 买完盾构机后,中国工程界没闲着,反倒憋着一口气开始搞自主研发。1997年那次采购成了个导火索,大家意识到,光靠买进口货不是长久之计,迟早得把技术攥在自己手里。当时国内条件有限,研发团队就在北京郊外搭了个简陋实验室,开始摸索。盾构机的核心在刀盘和控制系统,刀盘得能啃下秦岭的硬岩,控制系统得保证掘进精准。这两块儿都是硬骨头,国外的技术资料又封得死死的,只能靠自己一点点试。 研发过程苦得要命。刀盘的材料得反复测试,弄不好就裂;控制系统的代码得一行行写,调试到半夜是常态。团队里都是些年轻工程师,没啥经验,全凭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往前冲。整整十几年,磕磕绊绊,终于在2012年整出了“振兴号”盾构机。这家伙直径10多米,能在硬岩、软土间切换自如,性能不输德国货,价格却便宜一半。从此,中国盾构机不再是“进口依赖症患者”,反而成了“国产骄傲”。 “振兴号”一出,中国盾构机产业彻底起飞。批量生产后,不光满足了国内高铁、地铁的需求,还卖到了东南亚、中东这些地方。价格低、质量硬,中国货一下抢了大片市场。反观德国厂商,日子不好过了。他们的市场份额被挤得直线下降,利润一年不如一年。据说有些德国企业老板私下里直叹气:“早知道当年别那么嚣张,这不搬石头砸自己脚了嘛!”从1997年的技术垄断,到2012年被中国反超,德国人这回是真后悔得想哭。
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外国人来到中国,这么害怕摄像头了!今天看到一个视频,一群老外
【126评论】【5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