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6月,驻格尔木三团新建营房,急需一大批木料,需要用一个汽车连,把木材从

文山聊武器 2025-04-24 21:17:34

1982年6月,驻格尔木三团新建营房,急需一大批木料,需要用一个汽车连,把木材从西藏林芝的原始森林,运到格尔木营地。团首长在经过讨论后,决定把这项任务,分给我们三连。 1982年6月,驻格尔木三团接到新建营房的任务,工程量不小,木料需求量更大。当时部队物资紧缺,附近弄不到这么多木材,团首长开了个会,讨论来讨论去,最后决定从西藏林芝的原始森林弄木料。这活儿不轻松,林芝到格尔木隔着川藏公路,路况差得要命,还得派一个汽车连去干。思来想去,这任务落到了三连头上。三连的战士们大多是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没啥经验,但团首长看中了他们的冲劲儿和团结劲儿,觉得这帮年轻人能扛下来。 新建营房是三团那年的重点工程,木料是盖房子必不可少的,可格尔木附近压根儿没这么多木头。林芝的原始森林成了唯一的选择,那儿的木材质量好,量也够,但运回来是个大问题。从林芝到格尔木,得走川藏公路,这条路在当时可是出了名的难走。高海拔、急弯多、坡陡,再加上天气说变就变,驾驶员和车辆都得顶住压力。而且,三连之前没干过这种活儿,从原始森林砍木头、装车、运回来,全是头一回,经验几乎为零。木料本身也不好弄,大段圆木又重又滑,装车得费老鼻子劲儿,路上还得防着它滚下来。更别提青藏高原那稀薄的氧气和高原反应了,身体扛不住的,干着干着就得歇。 任务交给三连,领头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指导员李明,一个是副营长唐建国。李明35岁,山东人,入伍九年,做事稳当,脑子清楚,对连队的情况摸得门儿清,能在关键时候拿主意。唐建国38岁,刚从三连连长升到副营长,经验老到,做事麻利,以前在二连干过类似的运输活儿,对川藏公路多少有点数。这俩人一个沉稳一个果断,配合起来挺靠谱。三连的战士们呢,基本都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来自全国各地,干劲儿十足,虽然没经验,但团结得像一家人,啥事儿都愿意一块儿扛。 这任务分了两大步走,第一步是把装备运到拉萨,第二步是从林芝拉木料回来。7月17号,车队从格尔木出发,37辆大卡车装满了装备物资,一路颠簸着往拉萨开。川藏公路不好走,路上全是弯道和陡坡,驾驶员得瞪大眼睛盯着路,车速快不起来。整整开了七天,7月24号才到拉萨,把装备卸完。到了拉萨,车队歇了两天,把车好好修了修,检查一遍,确保没毛病。趁着这工夫,李明和唐建国召集班长以上的干部开了个会,商量怎么拉木料,重点说了安全、捆木头和互相配合的事儿。 休整完,车队开到林芝的原始森林,开始装木料。木头是大段的圆木,沉得要死,还容易滚,战士们两人一组,喊着号子往车上抬,累得满头大汗。装完后得用粗绳子绑紧,一道不够还得多绑几道,不然路上颠簸散了架子就麻烦了。装好木料,车队开始往回走,这回走的是青藏公路,路况比川藏公路还恶劣。唐古拉山口海拔5000多米,氧气少得可怜,驾驶员开着车手心全是汗。有一次雾气太大,啥都看不清,李明亲自下车打着手电筒探路,指挥车队慢慢往前挪。还有一回,急弯处木头差点松了,眼看着要滚下山崖,战士们赶紧跳下去绑紧,总算稳住了。 路上苦是真苦,但大家伙儿互相撑着。在兵站歇脚时,饭量大的多吃点,饭量小的主动让出来,战友间的情谊特别暖心。长途跋涉,高原反应折腾得人头晕眼花,可没人喊停,全咬牙挺着。车队硬是靠着这股劲儿,一路开回了格尔木。 车队终于把木料运到格尔木营地,卸车时堆了一座小山,战士们累得够呛,但看着成果心里挺满足。团领导对三连的表现很认可,说他们不怕苦、不怕难,干得漂亮。这批木料解了新建营房的燃眉之急,工程进度没耽误。三连也因为这次任务攒下了好名声,战士们的意志力强了不少,战斗力也上去了。李明后来升了营长,继续带部队干大事儿;唐建国干副营长也干得有声有色,用实干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这次任务成了三连的骄傲,后来的人提起这段事儿,都觉得特振奋。 这事儿不只是拉了趟木料那么简单。三连从没经验到干成,靠的是团队的劲儿和领导的脑子。川藏公路、青藏公路的考验,木料的麻烦,高原的苦,全都扛下来了,说明这帮年轻人有担当。任务干完,不光是给营房盖房子添了料,更是给三连自己攒了底气。后来三连的战士们聊起这事儿,总说那段日子苦是苦,但值当,觉得自己为部队建设出了力,挺自豪的。这任务也给后来的兵留了个念想,告诉他们只要团结、肯吃苦,没啥干不下的。

0 阅读:175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