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西汉元狩二年,汉武帝刘彻派霍去病出陇右击破匈奴,收复了河西地区。在汉朝高歌猛

趣叭叭呀 2025-04-25 10:17:57

自从西汉元狩二年,汉武帝刘彻派霍去病出陇右击破匈奴,收复了河西地区。在汉朝高歌猛进时,汉帝国在原有的郡县基础上,增设河西四郡。   汉元鼎六年,敦煌郡正式成立。敦煌自此成为了成为中西交通的“咽喉锁钥”。   为了保卫这个来之不易的战略支撑点,汉武帝下令从居(今永登)经敦煌直至盐泽(今罗布泊)修筑各类防卫设施,阳关、玉门关也拔地而起,从而达到保卫敦煌等地,以此。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随着一批又一批的驻军和迁徙人口进入敦煌郡,在促进敦煌本地繁荣的同时。也加剧了当地本就不富裕的水资源供给的压力。   为了解决供水问题,城市聚落除了依水而建,在官方和民间的共同努力下。一套复杂的水利灌溉系统也开始从无到有建设起来。   这一套包含了水利工程,分配方案,灌溉技术的体系从无到有历经了数代人的努力方才建成。而且这个体系不光包含了人们的劳动汗水还有智慧的结晶。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敦煌郡南依祁连山,境内有党河与疏勒河,这两条河的源头都是来自祁连山的融水。这两条河系构成了发展敦煌水利灌溉工程的基础。   解决了来源问题,下一个便要解决存放的问题。在汉朝接管河西开始,水利基建工程也在几乎同一时间展开。   从民间个人到官方,各种明渠,井渠被修建起来。初步保证了军民的用水问题。但随着敦煌治所人口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军民开始屯田。   农业生产同军事行动所需要的水资源缺口也越发庞大。小规模的水利设施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需求了。   在敦煌正式设郡的同一年,一个名为马圈口堰的大型水利工程也开始了建设。马圈口堰建设规划分为北府、东河、神农、阳关、都乡等五个主要的通道。   这五条主流从修成开始便滋养了无数的水渠。负责这个项目的最高负责人便是由当时最受汉武帝器重的将军赵破虏。   从工程的规模到负责这个项目的人选,足矣窥探到帝国对于敦煌水利的重视。随着都河堰以及马圈口堰的建成,敦煌的供水体系已经初具规模,能够起到防洪抗旱的作用。   解决了有无以及存放调度的问题,下一个就该考虑分配问题了。不能忘记的是作为一个边境重镇,敦煌除了是一个商业重镇,还是大汉帝国的重要军事重地。如何平衡各方需求,合理调拨水资源便成了另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于是,汉朝朝廷便将分为民渠和官渠进行管理。以此来平衡军屯和平民用水的矛盾。为了有监管水资源分配的的方法,汉朝还设立了直属于中央大司农的都水以及下辖的平水使。这些官员只对中央负责,不对地方负责也不受地方管辖。   这样的地位,保证了地方上的水资源分配是最符合朝廷利益,以及当地实际情况的。   及时经过上述努力,敦煌的水资源大大丰富了。坐落在边陲的敦煌也称不上水资源丰富,如果不能从开源上做文章。那么只能把节流做到极致,这便是敦煌灌溉体系完善的最后一步,科学的灌溉耕作方法。   在这其中,一本名为《沙州敦煌县行用水细则》的古籍最令人眼前一亮。此书系统性的提出了一套灌溉方法,这一套方法就是在当地人一系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智慧成果。   书中记载根据当地春冬缺水的特点,采取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秋耕,并且将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六次灌溉,详细划分时间点做出了一套因地制宜的科学办法。它会根据雨水、闰年等情况,做出符合客观规律的选择。   汉朝修建的水利灌溉体系历经千年,一直到唐宋朝初年依然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灌溉体系。   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一次尝试,区别于后世隋唐对关中无休止的开发,造成了当地的土地退化,形成了黄土高坡。   西汉对敦煌的灌溉体系的建设,更多的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思想,以及强调开源节流的重要性。

0 阅读:0
趣叭叭呀

趣叭叭呀

趣叭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