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见血!上海社科院研究院陆震曾说:“食品安全问题全是故意犯罪,没有一个是失误!

小张的社会 2025-04-25 11:08:31

一针见血!上海社科院研究院陆震曾说:“食品安全问题全是故意犯罪,没有一个是失误!从毒奶粉到毒食用油,全部都是故意而为之。”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陆震的惊人之语在舆论场掀起巨浪:"食品安全问题全是故意犯罪,没有一个是失误!"这番论断敲碎了人们对食品行业最后的侥幸心理。   从2008年三聚氰胺毒奶粉残害30万婴幼儿,到2025年预制菜进校园引发全民焦虑,中国食品安全的潘多拉魔盒似乎从未真正合上。   地沟油产业曾缔造出令人瞠目的"商业奇迹":某犯罪团伙通过收购餐厨废油,经简单加工后冒充食用油销售,年销售额突破亿元。这种暴利模式催生出完整的地下产业链,从回收、加工到销售,每个环节都精准计算着违法成本与收益的差值。   在预制菜行业,某知名企业被曝使用过期原料时,负责人竟辩称"高温杀菌后不影响食用"。这种说辞背后,是每吨过期肉品节省8000元成本的"精明"算计。   当企业将Excel表格里的利润数字看得比消费者健康更重要时,道德底线早已荡然无存。   更令人心惊的是违法成本的严重失衡。某地沟油案主犯最终仅获刑7年,而其非法获利高达4300万元。这种"交罚金就当交学费"的畸形生态,让食品安全违法成为高回报的"风险投资"。    某县级市市场监管局的档案显示,其管辖的2000家食品企业中,日常检查覆盖率不足30%。这种监管真空地带,恰似犯罪滋生的温床。当第一扇"破窗"未被及时修补,效仿者就会接踵而至。   检测技术的滞后更令人担忧。2022年某网红坚果品牌被查出过氧化值超标,而企业实验室竟从未购置过相关检测设备。当快检技术跟不上食品工业的创新速度,监管就变成了"盲人摸象"。   地方保护主义的幽灵仍在游荡。北方某乳业大省曾连续三年压下23起质量举报,直到央视曝光才启动调查。这种"保GDP不保饭碗"的发展观,让食品安全防线形同虚设。   法律利剑正在出鞘。2023年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将惩罚性赔偿上限提升至销售额的30倍,某火锅品牌因使用回收油被罚2.3亿元,创下行业纪录。这种"让违法者倾家荡产"的震慑力,正在重塑行业规则。   技术创新带来曙光。深圳试点"区块链+食品安全"溯源系统,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大闸蟹从养殖场到餐桌的137项数据。北京某智慧菜市场,每棵蔬菜都带着物联网传感器上市,让科技成为食品安全的守护神。   社会共治格局正在形成。杭州"食品安全市民观察团"三年揪出46起安全隐患,广州推出"吹哨人"奖励制度,单笔最高奖金达50万元。当14亿双眼睛都成为监管探头,食品犯罪将无所遁形。   站在新食代的路口,我们既要正视"全是故意犯罪"的残酷现实,更要看到制度完善与技术革新带来的希望。   从田间到舌尖的这场保卫战,不仅关乎每个人的健康权利,更是丈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   当法治利剑、科技铁壁与全民防线共同构筑起食品安全的铜墙铁壁,那个让人安心吃饭的时代,终将不再遥远。

0 阅读:0
小张的社会

小张的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