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视点|你的文化体力告急了吗 ?】
■新闻回顾
随着时代进步,看似“触手可得”的海量书籍、影视资源,“足以极视听之娱”,但有时不免感到力不从心。当读不进书,也追不动剧时,不少年轻人调侃自己“文化体力”不足。“文化体力”指的是我们在工作之余开展文化休闲活动所需的精力。这一概念的兴起,折射出人们对深度文化体验“可望而不可及”的隐忧。你的“文化体力”告急了吗?
■嘉宾发言
陆银辉:当下,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程度不一地存在“文化体力”告急的问题。“文化体力”不足是互联网时代出现的新现象,折射出信息爆炸与文化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当我们在海量资源前感到疲惫、麻木时,本质上是文化消费模式正在经历转型阵痛和深度筛选。
叶松茂:按理说,当下我们被书籍、影视等文化资源全方位包围,可以尽情享受文化带来的滋养,但现实是,不少人陷入了读不进书、追不动剧的困境,只能无奈自嘲“文化体力”不足。这一现象背后,是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对深度文化体验的渴望。
冯洁:信息化时代,文化资源的丰富程度前所未有,然而不少人却感到“文化体力”不足。这反映出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因时间碎片化和身心疲惫而难以深度享受文化活动的现象。这一现象也引发了我对文化体验与生活节奏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叶松茂:“文化体力”不足不仅存在于年轻人中,也存在于像我这样已经退休的老年人。以我自己为例,最近几年,能全本看完的书屈指可数,对买来的工具书也只看那些对工作、学习直接有用的章节,去影剧院观影、看戏则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了。
冯洁:“文化体力”不足并非偶然,它源于快节奏的生活与深度文化体验需求之间的矛盾。就拿我自己来说,生活的快节奏让我的时间被工作、社交和各种琐事切割得支离破碎,每天能够坐下来看电视、看书的时间非常有限,更不用说深度文化体验了。读一本书需要静下心来,逐字逐句地品味作者的思想,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与智慧;看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也需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去理解剧情、分析人物、感受艺术表达。但当我带着疲惫的身体和焦虑的心态去接触这些文化产品时,往往难以真正进入其中,最终只能停留在表面的浏览或快餐式的消费,甚至感到力不从心,回过头来才发现自己的“文化体力”不足。
陆银辉: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人感到“文化体力”不足呢?我认为这与互联网信息供给过载且低质重复现象突出有很大关系。当人们每天面对海量的推送信息,大脑的“认知带宽”严重超载,就会出现“信息饱腹却精神饥饿”的情况。同时,职场竞争的白热化催生了“知识快充”现象,这种功利导向导致文化消费出现“工具理性”异化,如把《孙子兵法》改编成“职场生存攻略”。这种实用主义倾向使文化产品沦为“知识胶囊”,消解了其应有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深度。另外,智能算法的“精准投喂”正在重塑人类的认知模式,使人的大脑长期处于“即时反馈”状态,削弱延迟满足能力,而且算法推荐导致的“信息茧房”正固化人的认知偏见。
叶松茂:“文化体力”绝非简单的精力问题,它是我们在繁忙工作后,仍能投入文化休闲活动的精神动力与心理韧性,体现了一个人学习的毅力。当然,社交媒体与碎片化信息的冲击,也在不知不觉中削弱我们的“文化体力”。短视频、即时消息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习惯了“短平快”的信息获取方式,逐渐失去了深度阅读与沉浸式观影的耐心。曾经能够静下心来阅读一本长篇小说,如今却在密密麻麻的文字前望而却步;过去可以全神贯注欣赏一部电影,现在却更倾向于几分钟就能看完的影视解说。我们的注意力变得越发分散,深度思考的能力也在退化,“文化体力”就在这场信息洪流中被慢慢消耗。
冯洁:“文化体力”不足的现象,折射出人们对深度文化体验有着迫切的渴望,但现实生活的种种限制,让这种追求变得“可望而不可及”。我想,如果长期处于“文化体力”不足的状态,我们可能会逐渐失去对深度文化体验的兴趣和耐心,导致精神世界的贫乏和文化的浅薄化。这一点,我是深有感触的。比如早前,我热衷于阅读大部头名著小说,而近几年,就连阅读《读者》杂志里的一些文章,都是匆匆一瞥,眼到为止。
陆银辉:“文化体力”不足的危害是巨大的,会导致人的深度思维能力日渐迟钝和退化、深层创新活力衰减,还可能引发经典文化认同危机。
叶松茂:“文化体力”的告急,不仅意味着个人文化生活的缺失,更对社会文化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一个缺乏深度文化体验的社会,难以孕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创新活力。当人们满足于简单的信息获取和浅层次的娱乐,经典文学、严肃艺术便会逐渐被边缘化,长此以往,文化传承与创新将面临严峻挑战。
冯洁:我们需要提升“文化体力”,让深度文化体验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首先,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时间安排,合理规划生活,为文化休闲活动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我们要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平衡,学会拒绝一些不必要的事务,将碎片化的时间整合起来,用于深度阅读或观看一部完整的影视作品。其次,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提升文化素养。我们可以从简单的、感兴趣的书籍或影视作品入手,逐步提升自己的文化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让文化体验成为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而不是偶尔为之的消遣。最后,也呼吁社会和文化机构发挥积极作用,提供更多高质量、适合大众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引导人们深入体验文化之美。
陆银辉:破解“文化体力”不足的难题,需要多管齐下,构建“个人—社会—政府”协同治理生态体系。就个人而言,要养成深度学习和思考的习惯,比如设定每日30分钟深度阅读时间、制订纸质书阅读打卡计划、节假日多去打卡博物馆等文化景点,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体力”。社会方面,可以设立“文化摆渡人”岗位,开展与文化体验相关的社团活动。政府部门则要加强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管,逐步调整信息供给内容、重塑信息供给体系;积极打造“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多配置自助图书借阅机和VR文化体验舱;建设国家文化资源云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文化消费溯源系统,确保优质内容精准触达目标群体;实施“经典活化工程”,鼓励文化团队将一些经典名著改编成沉浸式戏剧等。
叶松茂:我们必须重视“文化体力”的培养与恢复,从小加强“文化体力”的锻炼。在日常生活中,合理安排工作与学习,学会在忙碌中给自己留出片刻闲暇,摆脱对电子设备的过度依赖,重新找回深度阅读与专注欣赏的乐趣。只有当我们重拾“文化体力”,才能在丰富的文化资源中汲取养分,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
冯洁:“文化体力”的不足只是我们在追求深度文化体验过程中遇到的一道难题,只要我们重视起来,从自身做起,合理安排时间,培养良好的习惯,同时借助社会的力量,就一定能够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深度文化体验之道,让文化成为滋养心灵的源泉。
■网友围观
@ 吭哧瘪肚略略略:“文化体力”这词真的太精准了,最近这几天一直在感慨“文化体力”大量流失,已经很难摄入严肃文学了。
@ 牛奶盒子:说的就是我,工作之余习惯刷刷短视频,好久没有完整看过一本书、一部电视剧了,“文化体力”告急!
@ 花与虫:工作很忙、事很多,还要忙三餐、家务,真的没心思看书、看剧、看电影。
@ 阳光洒满心灵:这个周末,我想放下手机,沏一壶茶,读一本书,好好提升我的“文化体力”。(姚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