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ightglobal文章:《背部进气、三角翼和隐身:我们对中国歼-36的了解》
中国J-36隐形战机的最新动态正引发国际航空界高度关注。这款被开源情报界暂称为"J-36"的神秘机型自2024年末首次在成都试飞以来,其独特设计持续曝光。作为中航成飞的新作,该机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背部进气系统——这种曾见于冷战时期F-107战机的设计,在J-36身上被赋予了现代隐身特性。通过将进气口置于机背并采用S形进气道,配合特殊设计喷嘴,该机不仅有效遮蔽了发动机叶片这一雷达反射源,还通过向上排气显著降低红外特征,展现出对全方位隐身的追求。
在气动布局上,J-36采用无垂直尾翼的三角翼构型,前缘延伸部分暗示着先进的隐身修形技术。三台发动机的配置颇为罕见,推测可能采用国产WS-15或WS-10引擎。这种设计既满足超音速飞行所需的高推重比,也为未来搭载高耗能系统(如定向能武器或全域传感器)预留了电力冗余。值得注意的是,其嵌入式光电瞄准系统(EOTS)完全融入机身轮廓,与F-35/J-20的外凸式设计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创新可能降低雷达反射面积,但也对传感器视场提出了更高要求。
研发进程方面,自2024年12月社交媒体首次流出模糊影像后,该机在2025年春季展开密集试飞。尽管中国对军事图像管控严格,但航空观察者通过多角度影像分析,确认其采用并排双座布局和独特的机背中线进气道。美国空军将领肯尼斯·威尔斯巴赫在2025年3月将其与沈阳某新型战机并称为"第六代平台",暗示其可能具备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网络中心战等新一代空战能力。若该机最终定型,或将搭载PL-21超音速远程导弹,在亚太空域形成新的制空威慑。
不过,J-36的设计也面临技术挑战。背部进气虽减少异物吸入风险,但在大攻角机动时可能引发气流分离;三发配置虽提升推力冗余,却增加了维护复杂度。此外,中国航空发动机的可靠性仍是外界关注焦点——即便采用最新WS-15引擎,其18.4吨推力的实际效能仍需验证。与J-20强调的"重剑"属性不同,J-36似乎更侧重高速穿透与态势感知,这种转型既体现中国航空工业的技术跃进,也折射出其对未来空战"先敌发现、先敌打击"理念的深刻理解。随着中美六代机竞赛渐入高潮,J-36的每一次试飞都将牵动战略平衡的天平。
飞扬军事[超话] 烽火问鼎计划 六代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