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一名老人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内自缢而死,预示着苏联即将解体,这位老人就是苏联元帅——阿赫罗梅耶夫。 1991年8月24日晚,克里姆林宫的走廊一片寂静。保安们注意到苏联总统顾问阿赫罗梅耶夫元帅的办公室已经很久没有传出任何声响,这在平时是极为罕见的。这位68岁的老军人向来工作到深夜,即使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刻也保持着军人的作息规律。 几天前,一则突如其来的政变消息打破了苏联平静的表面。正在索契度假的阿赫罗梅耶夫元帅接到819事件(即8月19日政变)的消息后,立即结束了难得的休假,火速赶回莫斯科。本应协助戈尔巴乔夫处理政变善后事宜的他,却在回到办公室后消失了踪影。 保安在等待许久后,小心翼翼地推开了元帅办公室的大门。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倒吸一口冷气:这位功勋卓著的苏联军事领袖,竟然在自己的办公室内上吊自杀了。在他的身旁,一张字条静静地躺在桌上:"当我为之献出一生的伟大国家将要灭亡,当我视作人生意义的一切都在毁灭,我已经无法继续活下去,我有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自由。"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悲剧并未随着阿赫罗梅耶夫的离世而结束。1991年9月1日,当这位元帅被草草下葬后,窃贼光顾了他的坟墓,盗走了他的元帅服与勋章。这宛如对整个苏联解体过程的一个残酷隐喻:曾经让世界敬畏的强大帝国,如今连其英雄的尊严都无法保全。 谁能想到这位自杀的老人,曾是从二战炮火中走出的军事天才?1923年出生的阿赫罗梅耶夫早年父母双亡,成为一名孤儿。17岁那年,他参军入伍成为红军一员。而当他刚满18岁时,德国全面入侵苏联,他不得不从伏龙芝海军学院的课堂直接走向战场。 在列宁格勒与斯大林格勒的惨烈战役中,阿赫罗梅耶夫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与勇气。后来他常回忆说:"我的32名同学中,只有两个人活了下来。"即使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中,缺少食物和弹药补给,年轻的阿赫罗梅耶夫也与战友们一起坚持在前线。这段战火淬炼的经历,成为塑造他一生性格的关键。 战争结束时,22岁的阿赫罗梅耶夫已经是巴库军区的一名坦克营营长。和平年代到来后,他回到校园深造,通过个人努力一步步晋升。到1974年,他获得苏联副总参谋长职位,正式进入苏联最高决策层,此时他51岁,军衔为中将,还担任着分管作战的最重要副总参谋长一职。 阿赫罗梅耶夫在苏联军队中的快速晋升,与勃列日涅夫时代的政治风向密不可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勃列日涅夫为了稳固权力,特意对军队高层进行了大规模的论功行赏。根据参考资料统计,苏联从1964年到1980年间,军费上升幅度接近400%。军队成为了勃列日涅夫政权的重要支柱,而军队高官们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特权,包括可以"租用"勃列日涅夫修建的豪华别墅。 在这样的背景下,阿赫罗梅耶夫的军衔从白俄罗斯地区的坦克兵少将,一路升至苏联总参谋部第一副总参谋长,并获得大将军衔。这一升迁速度即使在苏联军队中也十分罕见。然而,与其他享受特权的高官不同,阿赫罗梅耶夫保持着军人的朴素作风,两袖清风,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阿赫罗梅耶夫与另一位同样毕业于伏龙芝海军学院的军官萨布林形成了鲜明对比。萨布林出身显赫,在34岁时选择了反抗体制的道路;而阿赫罗梅耶夫则选择在体制内继续为苏联工作。这一差异可能源于他们不同的成长环境:萨布林没有经历过二战的血与火,而阿赫罗梅耶夫作为一个从战场上死里逃生的孤儿,更加珍视自己通过努力获得的一切。 值得注意的是,阿赫罗梅耶夫并非盲目服从的官僚。在阿富汗战争前,他曾极力反对苏联的军事行动。然而,当苏共中央最终决定对阿富汗动手后,他不仅服从了决定,还亲自策划了从进军到撤兵的整个阿富汗战争过程。这种矛盾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军人和爱国者的两难处境:个人的道德坚持与体制的运作逻辑之间的巨大鸿沟。 1985年,54岁的戈尔巴乔夫意外成为苏联的领导人,开始了一系列激进改革。这些改革中包括大规模裁军计划,引起了阿赫罗梅耶夫的强烈反对。当戈尔巴乔夫宣称70年代造的坦克太多且基本没用上时,阿赫罗梅耶夫愤怒地反驳:"下次爆发大战的时候,你希望苏联的人民赤手空拳的去打仗吗?我们不想再看见死人了!"这一情绪爆发反映了他对苏联命运的深切忧虑。 1990年3月,《苏联宪法》第6条被废除,苏联共产党失去了领导地位。这一变化导致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开始寻求独立,苏联解体的趋势日益明显。早在1990年,阿赫罗梅耶夫就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表示疑虑,并预言"苏联正在走向毁灭,而且无法避免被肢解的结局"。
苏联为什么斗不过美国?这么说吧,从全球战略上讲,苏联犯了一个巨大的战略错误。作为
【5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