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钱学森在看到很多生硬的汉译科技名词的时候,强调:“我们的词语不光给现

魔法云骑 2025-04-25 18:19:23

1985年,钱学森在看到很多生硬的汉译科技名词的时候,强调:“我们的词语不光给现在人看,也要留给后人看的,要根据汉语习惯定名,要让人一看就有中国味。” 中国的尖端科技起步较晚,但在国家的重视和一众优秀爱国的科研人员的奉献下,逐渐赶超起步早的西方国家。 然而在早期,横亘在中国科技发展面前的不仅有重重技术难关,还有异国语言带来的认知界限。 不同于日常用语,科技名词是一种相对独立于语言体系,后天形成的存在,这给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带来了挑战。 一些只图省事的科学家简单粗暴地将国外科技名词进行音译或直译,生硬地套进中文,不讲求“信达雅”。 比如,把“稳健性”翻译成“鲁棒性”,把激光“laser”音译成“镭射”,往往让第一次接触到这些词汇的人一头雾水,不利于理解和传承。 面对科技名词的翻译乱象,钱学森忍不下去了。作为一位学贯中西、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厚感情和深刻理解的科学家,他清楚地认识到对科技名词进行精准有效地翻译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这不仅对于科学知识传播、文化传承具有重要作用,还对民族认同感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钱学森提出要根据汉语习惯对新的科研成果定名,在翻译科技名词时将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文化内涵考虑进去,让科技名词具有中国味。 钱学森把“火箭武器”“可控火箭”改为“导弹”,把在空气中飞行叫“航空”,在太阳系飞行叫“航天”,从事太空飞行任务就叫“航天员,令大家一读便解其中意,很快广为流传。 由钱老翻译和定名的科技名词还有许多,都做到了通俗易懂的同时具有独特的中文魅力。钱老坚持的命名体系对后续科技名词的翻译和命名带来了持久深远的影响,展现出一个真正有内涵,有长远目光的科学家的度量。

0 阅读:54
魔法云骑

魔法云骑

魔法云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