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最近言论引起轩然大波,暴露出某些国人的傲慢和无知。 她称,“绝不用海归派,只在国内高校里培养自己的人才”“海归派里有间谍,我不知道谁是谁不是”。 董明珠的"海归间谍论"堪称当代企业家的认知陷阱,其言论折射出三重荒谬逻辑: 第一,以阴谋论替代人才甄别,暴露管理能力短板。 将个别商业泄密案例扩大化为群体性指控,本质是管理机制失效的遮羞布。格力作为年营收超2000亿的上市公司,本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体系与竞业协议约束,却将风险管控责任转嫁给整个海归群体。这种"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的思维,与华为任正非"用最严格标准筛选人才,而非简单排斥"的智慧形成鲜明对比。 第二,逆全球化潮流而动,扼杀企业创新基因。 从引进德国生产线到收购以色列芯片公司,格力30年发展史本质是开放共赢的见证。董明珠一面高喊"让世界爱上中国造",一面排斥国际化人才,恰似闭关锁国的现代版。当德国博世、日本三菱等巨头争相吸纳中国工程师时,格力却筑起人才高墙,这种战略短视或将使其错失智能家电革命先机。 第三,特权思维作祟,破坏市场公平法则。 "只用体制内培养人才"的论调,实质是权力寻租的变种。当民营企业可以自由选拔全球英才时,国企高管却用学历出身设置隐形门槛。这种"既想喝牛奶又嫌牛脏"的矛盾,暴露出部分企业家既想参与国际竞争,又缺乏全球化胸襟的畸形心态。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言论正在制造新型就业歧视。教育部数据显示,2024年海归人才贡献了国内18%的发明专利,若按董明珠逻辑,相当于每年要封杀近4万潜在创新者。这种将国家安全异化为排外工具的做法,与改革开放"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战略背道而驰。 企业家的格局决定企业天花板。当张一鸣用"多元兼容"打造字节跳动全球团队,曹德旺以"国际人才库"铸就福耀玻璃霸业时,董明珠的狭隘人才观,或将使格力在智能家居时代重蹈柯达拒绝数码技术的覆辙。毕竟,真正的民族脊梁从不在排斥中诞生,而在开放中淬炼。
董明珠说海归里有间谍,所以不用海归新京报怒批:背离常识,污名化言论网友怒
【254评论】【29点赞】
用户10xxx22
这篇文章说对了事情本质。格力管理能力不太够靠运气,希望国内没有汉奸。
了然
有些汉奸看了是真急眼,一般人看了也就笑一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