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于1727年去世,当时虽没有照相机,但牛顿的“真容”却被记录下来了。这是牛顿真实的面部轮廓照片,拍摄于1906年。既然牛顿去世时相机还没有发明,那为何还能留下他的“面部”照片呢? 艾萨克·牛顿,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1643年1月4日出生于英国林肯郡的一个小村庄。他的大脑简直就是个宝藏,贡献了太多划时代的东西。比如万有引力定律,解释了苹果为什么往下掉,也揭开了宇宙运行的秘密;再比如牛顿运动定律,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他还不满足,在数学上搞出了微积分,天文学上改进了望远镜,简直是全能型选手。牛顿这一生,就是一部探索与创新的教科书。 1727年3月20日,84岁的牛顿在伦敦家中去世。那时候的欧洲,科学虽然在起飞,但技术还没跟上。照相机这玩意儿要到19世纪初才慢慢出现,所以牛顿去世时,根本没法给他拍张照留念。可他的学生和朋友们不甘心就这样让他“消失”,他们用了一种当时很流行的办法,把牛顿的模样保存了下来。 这种办法就是制作死亡面具。在17到19世纪的欧洲,这是个常见的纪念方式,尤其对重要人物。牛顿去世后,他的追随者们决定用石膏,把他的脸“拓”下来。过程挺讲究,先在脸上抹一层油脂,防止石膏粘住皮肤,然后一层一层涂上石膏,等干透了再小心取下来。结果呢?这副面具把牛顿的脸部特征刻得清清楚楚,成了珍贵的历史遗产。 这面具后来被好好保存着,直到快两百年后的1906年。那时候,摄影技术已经成熟,有人突发奇想,把这副面具拿出来拍了张照。于是,牛顿的“真容”就以照片的形式流传开了。这张1906年的照片,其实不是直接拍牛顿本人,而是拍的他的死亡面具。但因为面具本身就是按他真实的脸做的,所以这照片间接记录了他的面部轮廓。想想看,这多牛啊,跨越了时间,硬是把牛顿的样子带到了现代。 说到牛顿去世的影响,那真是震撼。当时的英国,整个社会都炸了锅。女王安妮直接下令给他办国葬,这待遇在非皇室成员里可是稀罕事儿。1727年3月28日,葬礼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场面隆重得不行。送行的人群里,有贵族,有学者,也有普通老百姓。棺材由六个大人物抬着,全是皇家学会的骨干,地位一个比一个高。牛顿的墓就在教堂中殿,墓碑上刻着拉丁文:“这里长眠着一位名叫艾萨克·牛顿的凡人。”这话听着谦虚,但谁不知道他的伟大? 牛顿走了,他的思想却没走。他的理论像一座灯塔,照亮了后来的科学路。从爱因斯坦到霍金,谁不得喊他一声“前辈”?今天的科技,比如手机计算器、火箭升空,哪样离得开牛顿的贡献?他的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定律,至今还是课本里的硬核知识。更别提微积分了,多少学生被它折磨得死去活来,可也真得谢谢他,现代数学和工程全靠这东西撑着。 那张1906年的照片,不只是张图片,它更像个时间的使者。它告诉我们,即使技术有局限,人类总有办法把重要的东西留下来。牛顿的死亡面具,从1727年到1906年,再到今天,成了科学史上的一个见证。它不光让我们看到牛顿长啥样,还让人感慨那个年代的科学精神。摄影术的出现,把这面具变成了照片,等于给历史加了个“高清滤镜”,让我们和300年前的牛顿有了某种连接。
牛顿于1727年去世,当时虽没有照相机,但牛顿的“真容”却被记录下来了。这是牛顿
金乌西坠霞光灿
2025-04-25 19:17:50
0
阅读:680
永强
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是力学的奠基人!使人类物质文明由黑暗进入光明时代!
罗莎海
历史的尘埃终将落下
一个核桃最补脑
葱,西死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