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宋建立后不久,“苗刘兵变”和“淮西兵变”两场闹剧式的兵变,让高宗赵构吓破了胆,也在赵构心里深深埋下了猜忌武将的尖刺。这两场兵变看起来和抗金名将岳飞八竿子打不着却成为了岳飞加速走入绝境的助推器,并间接害死了岳飞!那么这两场兵变是怎么和岳飞扯上关系的?又是怎么间接害死岳飞的呢? 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首先就得讲讲“苗刘兵变”和“淮西兵变”是在怎样的历史环境下发生的! 1127年,“靖康之变”后,北宋亡国,宋高宗赵构建立了南宋朝廷,延续了赵氏的江山。 为了能与敌金抗衡,抵御他们的侵扰,南宋朝廷大力扩张军队,给武将的权利也是越放越宽。像宋朝这样重文轻武的朝代,南宋时期,武将的权利可谓是达到了顶峰。 再者,像岳飞、韩世忠等许多武将都有自己的私军,虽然名义上是都是朝廷的军队,但实际上他们的军队并不直接受南宋朝廷管制。这就导致了宋高宗赵构和文臣非常忌惮势力过大的武将,想尽各种办法想收回武将们的兵权,解决各军统帅权力过大,不听中央调遣的潜在危险。 苗刘兵变 赵构登上皇位后,变成了金军追杀的“靶子”,他一路逃亡,身心俱疲。虽然贵为皇帝,但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如何保命,是一个很没有骨气的皇帝。他登上帝位后,不想着如何励精图治,驱除外贼,却耽于玩乐,宠信宦官康履和佞臣王渊,对在外拼杀的将领岳飞,韩世忠等人十分刻薄寡恩。 公元1129年,为抵御金军,赵构将主要将领外派,驻守各地。身边只留下苗傅和刘正彦两人。这二人打着“清兵侧”,诛杀宦官康履和佞臣王渊的旗号逼迫赵构让位给三岁的儿子赵旉。赵构是真的很没有骨气,竟然真的写下了退位诏书,宣布退位成为太上皇。 在外驻守的刘光世、张浚、韩世忠等将领听说了叛乱,便起兵勤王,当勤王军队逼近时,苗刘二人慌了,迫于压力,又将赵构重新请回来,让他继续当皇帝,苗刘二人最后也被双双处死。 在这场兵变中,赵构唯一的儿子,年仅三岁的赵旉被吓得一病不起,不久后便离世了。赵构本人也惊吓过度,患上了阳痿之症,从此不能在生育。丧子之痛加上生理上的双重打击,赵构悲痛欲绝,精神的也变得神经兮兮,多疑善变。 此次兵变,造成了赵构和武将之间无法弥补的裂痕,使他一生都未能做到君臣不疑。他认为武将的背叛是十分可怕的,是他乃至整个国家都无法承受的,所以始终对武将很是猜疑忌惮,一直都防范着他们。 淮西兵变 淮西兵变的主角是“中兴四将”之一的刘光世。此次兵变发生在公元1137年(绍兴七年)。此时抗金形势一片大好,南宋朝廷为防止将领佣兵自大,威胁皇权,所以想收归兵权,节制武将权利。 最终几番思量,赵构和张浚选择了畏敌怯战的、战力最弱的淮西军队。所以下了一道圣旨,把刘光世调离淮西,将他率领的军队收归中央。可没想到淮西的将领各个桀骜不驯,难以制服,派遣去的文官吕祉根本镇不住他们。 在这一年的八月八日,刘光世麾下的将领王世忠、郦琼等人发动兵变,带着十几万的军民投靠了金国。 原本赵构打算收取刘光世军权之后,将淮西军队交给岳飞节制,并向岳飞做出了许诺,可后来因为忌惮岳飞权势过大,并没有兑现承诺。 岳飞本就是一介武夫,情绪全挂在脸上,对朝廷不守承诺的举措有些失望,便上书请辞,回家为母亲守孝。没有等到朝廷的正式批文,岳飞便自行回家了。 赵构和文臣一致认为岳飞这么做是过于居功自傲,没有把赵构和朝廷放在眼里,甚至以请辞来威胁赵构,以此显示对赵构没有兑现承诺的愤懑。 岳飞请辞后,朝廷想要顺势收取岳飞的兵权,无奈事与愿违,最终没能成功,反使得军事无人处理,迫于压力,不得不将岳飞请回军中,让他重新执掌军事。 这么一来,让赵构和岳飞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赵构也越来越忌惮岳飞,更想收取各位将领的兵权了。 这两次兵变,使赵构心中对武将的忌惮猜日益加深,最终造成了君臣之间无法弥补的鸿沟,随着时间的推移,赵构想要除掉岳飞欲望越来越大,进而加速了岳飞的死亡。
公元1464年,大婚不久的吴皇后满怀欢欣地来到浴堂,准备沐浴更衣迎接皇上的临幸。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