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鞠萍向丈夫提出了离婚,丈夫却提出孩子和钱只能带走一样。鞠萍一听就知道

良奥谈娱乐圈 2025-04-26 17:19:09

1999年,鞠萍向丈夫提出了离婚,丈夫却提出孩子和钱只能带走一样。鞠萍一听就知道他打的什么主意。可鞠萍不忍孩子留在这里,最终放弃了财产。 1991年的北京街头,一位戴眼镜的圆脸姑娘正在商场里转悠,这位每天在电视里给全国孩子讲故事的鞠萍姐姐,这会儿正为了一双合适的演出鞋犯愁。 她刚结束台里的录制,工作服都没来得及换,蓝色西装裙下配着双半旧皮鞋。转过街角时,玻璃橱窗里摆着的几双尖头小皮鞋让她眼睛一亮。 鞋店老板蒋启星正靠着柜台打盹,听见门铃响抬头一看,手里擦鞋的软布"啪嗒"掉在玻璃柜面上。 他认出来人了——这不就是天天在《七巧板》里教孩子们折纸飞机的鞠萍吗?电视里的人活生生站在跟前,比屏幕上还精神。 蒋启星忙不迭站起来,衬衫扣子差点崩开,他手忙脚乱整理着货架,眼睛却跟着客人的脚步转。 鞠萍把店里三十多双鞋试了个遍,不是尺码不对就是款式不合适。眼瞅着要空手出门,蒋启星急中生智递上名片:"您要什么样式尽管说,我进货路子广。" 这话倒不是吹牛,他在西单做了五年皮鞋买卖,南方的广州、温州的厂子都熟。 鞠萍犹豫着留下电话,没想到三天后真接到消息——蒋启星从杭州厂里调来了她要的37码米色浅口鞋。 鞋跟敲在电视台走廊里清脆作响,同事们围着新鞋子夸好,鞠萍摸着鞋面细密的针脚,忽然想起鞋店老板擦得锃亮的眼镜片。 这年秋天,她开始留意起柜台后那个总穿着白衬衫的身影。 蒋启星确实有本事,能搞来市面上少见的进口小牛皮,还能把每双鞋打理得跟新的一样。他给鞠萍修鞋时,总在鞋盒里塞两包干燥剂,说是北方干燥怕皮子裂。 1992年春节,蒋启星拎着两盒稻香村点心上门拜年,鞠家父母看着这个比女儿大五岁的南方商人,眉头拧成了疙瘩。 老太太把女儿拉进厨房:"电视台多少好小伙,偏找个体户?"鞠萍往客厅偷瞄,蒋启星正襟危坐给老爷子泡功夫茶,滚水浇在紫砂壶上腾起白雾。 那年头做买卖不算正经职业,可架不住女儿铁了心。婚礼在王府井教堂办的,新郎的皮鞋擦得能照见人影。 孩子出生在第三年冬天,取名叫蒋翼遥,意思是带着翅膀飞向远方。月子里蒋启星倒勤快,天天炖猪蹄汤往医院送。 可等孩子会叫爸爸了,当爹的反倒成了甩手掌柜,生意渐渐不好做,国营商场开始引进外国品牌,他那个二十平米的小店冷清起来。 有天鞠萍录完节目回家,看见丈夫四仰八叉躺在沙发上,茶几上堆着花生壳,儿子尿湿的裤子扔在洗手池泡着。 朋友来做客撞见过这么个场景:鞠萍趴在地上擦瓷砖缝,蒋启星翘着二郎腿指挥:"左边还有块油渍。"客人看得心惊,鞠萍倒神色如常。 台里同事都知道,她录完少儿节目还要赶回家做饭,有回彩排差点晕倒,口袋里还揣着儿子的退烧药。 世纪之交那会儿,央视门口常停着辆破桑塔纳,那是蒋启星借钱买的二手车,专门接送媳妇上下班——当然,车钱得从媳妇工资里出。 千禧年前那个秋天特别燥热,民政局调解员记得清楚,那天来办离婚的夫妻格外多。调解室老电扇嘎吱转着,蒋启星把条件摊在桌上:房子存款归他,儿子归女方。 鞠萍攥着纸巾没说话,调解员偷瞄她手背——虎口处有道疤,是某次着急给孩子热奶烫的。协议签得干脆,她只带着几箱衣服和儿子的小书包搬出了家门。 单亲妈妈的日子不好过。有回台里组织春游,蒋翼遥蹲在游乐园门口死活不进去,问急了才说:"别的小朋友都是爸爸妈妈一起来。" 鞠萍搂着儿子在长椅上坐了一下午,手里攥着没送出去的三人套票。 那些年她接了不少商演,有次在河北县城主持楼盘开盘,台下老板起哄让她喝酒,她仰脖干了整杯白酒——就为多挣五百块给儿子报钢琴班。 转机出现在2005年开春,老同事牵线介绍了个退伍军人,叫杨硕,在机关做后勤工作。第一次见面约在玉渊潭公园,杨硕拎着塑料袋过来,里头装着给孩子的变形金刚。 蒋翼遥当时正淘气,爬假山蹭破了膝盖,杨硕二话不说背起孩子就往医务室跑。 后来每到周末,这个穿旧军装的男人就带着男孩去踢足球,鞠萍在球场边看着,恍惚想起儿子周岁时蒋启星送的那双虎头鞋。 二婚宴席摆了三桌,都是至亲好友,杨硕把蒋翼遥扛在肩头挨桌敬饮料,孩子笑得见牙不见眼。有亲戚私下嘀咕:"找个带孩子的,图啥呢?"这话传到杨硕耳朵里,他憨笑着搓手:"我就觉着这一大一小怪招人疼的。" 他确实说到做到,鞠萍去外地录节目,他天天变着花样给孩子做饭;学校开家长会,他特意把旧军装熨得笔挺;就连蒋翼遥的暑假作业,都是他戴着老花镜一道题一道题检查。 如今回看这段往事,街坊邻居都说鞠萍命里有福。 当初净身出户的委屈,化成了后来稳稳的幸福,蒋翼遥出国留学那天,杨硕往行李箱夹层塞了双老北京布鞋:"国外石头路多,这个跟脚。" 主要信源:(青春娱乐网——不顾父母反对嫁给穷鞋匠,却在7年后离婚的“鞠萍姐姐”,后来如何了?)

0 阅读:61
良奥谈娱乐圈

良奥谈娱乐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