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育≠道德养成:学历代表知识学习的成果,而素质更多依赖家庭教育、成长环境与个人修养。见过不少高学历者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漠视他人,也遇过学历不高却热心助人、遵守公德的普通人。知识储备和道德水平并非直接挂钩,这也是为何有人读了万卷书,却连最基本的尊重都不懂。 2. 功利化教育的弊端:当下部分教育过于注重分数与升学,忽视品德培养。有些学生为了学历拼命刷题,却缺乏对社会规则、他人感受的共情能力。比如职场中,高学历者为了竞争不择手段,用学术造假、窃取成果来达成目标,暴露出素质教育缺失的严重后果。 3. 学历光环下的傲慢:部分人因学历产生优越感,觉得自身高人一等,反而失去了谦逊与同理心。在学术会议上,有些高学历学者对不同意见嗤之以鼻,拒绝平等交流;在生活中,对服务人员颐指气使,这种“知识傲慢”恰恰是低素质的体现。 4. 个人选择的决定性:无论学历高低,个人对价值观的选择才是素质的核心。有人即便接受高等教育,仍选择精致利己;有人虽学历普通,却坚守善良底线。见过博士在父母争吵时冷眼旁观,也见过外卖小哥暴雨天扶起摔倒老人。 5. 社会评价体系的偏差:社会常将学历等同于能力与素质,导致学历成为唯一评判标准。企业招聘时过度看重学历,忽视道德考察;相亲市场将学历当作硬性指标,这种片面评价让学历掩盖了素质问题。最终导致学历高的人犯错,反而容易被宽容。 6. 终身成长的重要性:素质需要持续修炼,学历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真正有智慧的人,即便学历出众,也会不断反思、提升修养;而学历不足者,也能通过学习与实践,培养出令人敬佩的素质。这提醒我们,不能因学历自满,也不必因学历自卑,保持自省才是提升素质的关键。
张雪峰老师说,现在找工作最难的不是农民工,大专生,985,211毕业生,更不是研
【2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