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北伐,中原百姓不但不帮,反视为“侵略者”“君之于民,如鱼之于水,水能载舟,亦

酸酸甜甜小苏 2025-04-26 19:20:46

南宋北伐,中原百姓不但不帮,反视为“侵略者”“君之于民,如鱼之于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李世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总结出的经验,在南宋统治阶级的眼里却是不以为然,弃黎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南宋政府从开头便已注定了结局。 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秦桧终于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了岳飞。当行刑的铜锤砸下,不仅结束了这位抗金英雄的生命,也敲碎了无数北方百姓对南宋王朝的最后一丝希望。 而就在两年前,岳家军在郾城之战中大败金军主力,一度将金军统帅完颜宗弼打得"脱身北走,幕僚死者十七八"。此时,若南宋朝廷乘胜追击,不仅有望收复中原,更能赢得北方百姓的民心。然而,宋高宗赵构却在军事占优的情况下,不顾战局,急令岳飞撤军,并下达了那著名的"十二道金牌"。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的慷慨誓言,代表的不仅是他个人,更是千千万万流离失所的北方百姓的心声。然而,宋高宗心中,却只有保住自己皇位的算计。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靖康之变后,当徽、钦二宗被掳至北方,大批北方百姓为躲避战乱,不惜千辛万苦逃往南方。他们期盼着南宋朝廷能够庇护自己,给予安居之所。然而,宋高宗的态度却让这些同胞心寒至极——只要金国一提出要人,南宋竟然毫不犹豫地将这些北方同胞遣送回金国统治区。 一位从河北逃来的书生曾记录道:"吾等北来,历尽艰险,为何天子竟如此无情?难道吾等不是大宋子民乎?"这种背叛行为,让许多北方百姓对南宋的信任轰然崩塌。 苏辙在出使辽国后,写给皇帝的奏章《二论北朝政事大略》中记载,早在辽国中后期,幽云地区的汉人就已对北宋没有特别感情。"燕云汉人随事俯仰,契丹至则顺契丹,夏国至则顺夏国,金人至则顺金人,王师至则顺王师,但营免杀戮而已。"这句话道出了生活在战乱频繁地区百姓的生存智慧——谁来都是爷,只求活命罢了。 更令人唏嘘的是,在幽云以北,那些被契丹掳掠去的汉人,经年累月与异族杂居,竟然胡化了。正如苏颂所说:"虏中多掠燕、蓟之人,杂居番界,皆削顶垂发,以从其(契丹)俗。唯中衫稍异,以别番汉耳。"身份认同的迷失,正是南宋统治者对北方百姓放弃的直接后果。 在绍兴和议中,宋高宗的表现更是令人痛心。他不仅在官方上承认了金国对幽云地区、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的统治合法性,甚至一口气割让了宋金边境的唐州、邓州、商州、秦州四州给金国。这四州的百姓一夜之间莫名其妙地被"卖"给了金国,当地曾有歌谣唱道:"朝为宋家民,暮作金邦奴,谁言君与父,不过是虎狼。" 韩侂胄站在朝堂上,雄辩滔滔,力劝光宗皇帝发兵北伐。这位身兼右丞相和枢密使两职的大臣,正是南宋"开熙北伐"的主要推动者。表面上,他是为了收复失地、复兴汉室;实际上,这不过是他与主和派斗争的政治工具。 当我们回溯南宋的历次"北伐",一个惊人的真相浮出水面:那些看似轰轰烈烈的北伐行动,实质上都是朝廷内部政治斗争的产物。岳飞的四次北伐,也不例外。对南宋统治者而言,北伐不是为了收复河山,而是一场政治表演,是争权夺利的工具。 岳飞的最后一次北伐中,他率领岳家军一路势如破竹,攻下郑州、洛阳等地,直至郾城(今河南临颍县)。在这里,岳家军大败金军主力,将金军统帅完颜宗弼打得狼狈而逃。此时,中原尽在掌握之中。然而,正当大军准备乘胜追击时,宋高宗赵构却连下十二道金牌,紧急召回岳飞。随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宋金议和,之前收复的土地又被拱手相让。 与此类似,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国海陵王完颜亮南侵,南宋抵抗成功。这本是收复失地的大好时机,然而南宋朝廷却选择了再次议和。直到孝宗即位后,主战派才又有了声音。隆兴元年(1163年),在张浚等人主导下,宋军北伐,一度收复了淮北十余州,但随后又因朝中斗争而功亏一篑。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韩侂胄主导的两次北伐。淳熙十六年(1189年),韩侂胄开始逐渐掌握权力。他得到主战派支持,计划收复北宋故地作为政绩,同时打击政敌主和派。然而,这两次北伐——"隆兴北伐"和"开熙北伐"——都以失败告终,韩侂胄最终被政敌所害,南宋从此再无北伐之举。

0 阅读:40

猜你喜欢

酸酸甜甜小苏

酸酸甜甜小苏

酸酸甜甜小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