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字幕竟然出现错别字,“熔化”误写成“融化”! 中国探月工程总工程师吴伟仁说: “我们现在已经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月壤打砖的机器。其原理就是把太阳能聚集起来过后,使得它把光聚好,聚焦以后,通过光纤一定的距离传输到月亮上去。月壤就可以在强光照的情况下,可能产生1400度至1500度的高温。这样高温就可以把月壤融化,融化后用3D打印,打印出不同规格的大砖和小砖。不需要地上带水和其他配方配料,完全是就地取材。” 字幕中的“融化”是错别字,准确的写法应该是“熔化”。我们需要弄清楚二者的含义有什么区别。 1、融化:指冰、雪等受热变成水,从固态变为液态。这个过程一般在“常温”或“接近常温”的条件下发生,并且通常是由于外部热量传递导致物质自身状态改变。 2、熔化:指固体物质在“高温”下达到熔点后变为液态。通过加热使固体物质发生状态变化,就涉及到较高的温度。像金属、矿石、泥沙等物质在极高温的条件中变成液态,这就属于熔化。 中国科学家发现: 当对月壤进行加热,温度升高至1000℃以上时,月壤将会熔化…… 不过,在一些特定应用场景中,比如利用聚焦太阳光通过光纤传输到月壤上进行加热,用于3D打印制作月壤砖时,会将月壤加热到1400度至1500度的高温使其融化。 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熔化后的月壤制作“不同规格”的砖块来建造月球基地。 以高达1400度至1500度的温度,将月壤变成液态,再通过3D打印成月壤砖。当然属于远远高于常温,用“熔化”才更准确。 这就是说:以月壤的特性,真的融化不了,只能熔化! “熔化”误写为“融化”,带偏公众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误以为月壤变成液态的过程跟冰雪融化一样,是在相对温和的条件下发生的,从而无法正确认识月球上真实的高温处理技术和科学原理。 我的结论是:央视的工作人员在制作字幕的时候,没有深究融化和熔化这两个词汇的准确含义。不符合严谨审慎的科学精神,也容易误导世人。 汉字词汇真伟大,是老祖宗为我们遗留下来的值得珍惜的宝贵文化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我们的骄傲!
央视字幕竟然出现错别字,“熔化”误写成“融化”! 中国探月工程总工程师吴伟仁说
天马踏飞鸟过
2025-04-26 23:27:22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