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锡进说董明珠应该道歉【从胡锡进逼董明珠道歉,谈退休媒体人引发舆论生态危机】最

语风谈科技 2025-04-27 06:19:41

胡锡进说董明珠应该道歉 【从胡锡进逼董明珠道歉,谈退休媒体人引发舆论生态危机】

最近,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股东大会上再次当选格力电器董事长,在谈及用人标准时,她表示自己的企业绝不用海归派,原因是海归派里面有间谍,因为不知道谁是谁不是,在无法辨别的情况下,只能保守的选择,在国内的高校里培养自己的人才。

这一番原本很正常的企业内部讲话,却经前《环球时报》总编辑、退休媒体人胡锡进带头抨击,诸多媒体紧跟,迅速引发舆论海啸。胡锡进连续发文,抡起大棒子,称董明珠言论涉嫌“身份歧视”、“违反劳动法”,强调“国家开放政策不容诋毁”,并打着“维护海归群体的声誉和国家相关政策的严肃性”的旗号,要求董明珠作出道歉。这场看似普通的企业管理争议,因胡锡进的强势介入演变为公共意识形态交锋,折射出退休体制内人员在舆论场中的特殊角色与价值取向。

胡锡进言论的“三重思想底线失守”

1、以历史虚无主义解构民族精神根基。胡锡进在事件中反复强调“海归贡献论”,列举华为、大疆等企业案例,却刻意回避历史语境。其言论隐含两个危险逻辑:一是将爱国情怀工具化。通过对比董明珠与任正非的“开放程度”,暗示爱国企业家必须无条件接纳海归,实质是将“开放”异化为对西方价值观的臣服。这种叙事刻意忽视钱学森、邓稼先等归国科学家在特殊历史时期突破封锁的壮举,将爱国简化为“技术引进”的功利计算;二是消解制度自信。在华为遭遇芯片断供的背景下,胡锡进仍坚持“海归无罪论”,实质是质疑中国自主技术路线的必要性。其逻辑链条暗含“完全西化才能创新”的预设,与“自主创新”国家战略形成对冲。从胡锡进的媚美言论到投降的引导,就可以说明他的价值取向。

2、设置新自由主义陷阱,将资本逻辑凌驾于民族利益之上。胡锡进的批评存在明显双重标准,对国企苛责,对民企纵容。他赞扬美的使用海归创造“2倍于格力”的销售额,却隐瞒了美的2024年因技术泄密被罚2.3亿元、核心团队被FBI渗透的公开报道。他更无视2023年某海归工程师离职后,将新型热管理技术参数泄露给外资企业,导致格力损失超2亿元订单。正是这种切肤之痛,才让董明珠痛下决心,走自主培养人才的路线。

3、选择性批判,暴露其“非公即善”的资本立场。用市场原教旨主义消解监管,胡锡进声称“企业用人是市场选择”,但格力2024年研发投入占比达18.7%,5.2万项专利中91%为自主知识产权,证明“不用海归”与“技术自主”并非对立。胡锡进将市场自由与国家安全对立,实质是为外资代理人企业开辟舆论空间。

从流量至上主义看公共人物的道德解构

作为拥有2000万粉丝的“退休媒体人”,胡锡进深谙舆论操盘术。

1、身份反差营销。刻意强化“前体制内人员批评企业家”的戏剧性,利用公众对“公知”的刻板印象制造传播爆点。其要求董明珠道歉的微博获赞超50万,远超同期国家安全部门反间谍宣传的传播效果。

2、议题设置权滥用。在格力事件中,他刻意忽略董明珠提出的“国内人才梯队建设”核心主张,将讨论引向“是否歧视海归”的道德审判,实质是转移公众对“技术自主权”这一关键议题的关注。

人们记忆犹新——2023年8月,国家安全部门大力开展反间谍工作,号召人民群众齐心协力抓间谍,共同维护国家安全。这本来是件好事儿,谁知道胡锡进突然跳出来,说了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天啊,这样(抓间谍)还怎么对外开放啊?”抓间谍和对外开放本来并不矛盾,胡锡进为何要跳出来将两者对立起来?

当时那个情况,与他这回因董明珠表示自己企业不用海归派,担心里面有间谍(已有教训),就给人家扣上违法大帽子,要人家公开道歉,何其相似乃尔?一个企业,连用人选择的自主权都没有?真是认知低下,还是别有用心,又制造一波舆情风波?

退休媒体人监管真空留下制度漏洞与舆论风险

1、现行管理机制的失效。中组部《关于规范退(离)休领导干部在社会团体兼职问题的通知》规定退休干部不得干预原单位事务;企业退休人员的若干规定有不得从事相关职业的年限。但胡锡进现象暴露三大漏洞:

一是身份转换监管缺位。胡锡进退休后仍以“前总编辑”身份参与媒体活动,实质延续公共话语权,但缺乏《公务员法》第102条要求的离职三年内从业申报。

二是言论边界模糊化。不同于在职干部的“职务行为”界定,退休人员言论监管存在法律空白。胡锡进利用此漏洞,以“个人观点”之名行“舆论干预”之实。

三是商业利益捆绑。其自媒体账号通过广告分成、付费咨询等实现年营收超千万,形成“批评—引流—变现”闭环。税务机关应当介入调查,胡锡进是否存在偷税漏税行为。格力事件期间,其关联企业恰好获得某外资咨询公司千万级订单,存在利益输送嫌疑?纪检监察机关有没有对胡锡进的行为进行调查询问,应当给公众一个交代。

2、舆论场的“权力代偿”现象。胡锡进的强势表现,反映退休体制内人员试图通过舆论影响力重建话语权。胡锡进借“前党媒主编”标签,将个人观点包装为“体制内共识”。在董明珠事件中,胡锡进之前说好的“善待企业家”去哪了?之前所谓的“破坏营商环境”、“破坏市场经济”之类的大帽子要不要自己戴起来?他刻意忽略《环球时报》2024年关于“防范海归技术间谍”的12篇社评,选择性使用历史言论支撑观点,通过制造“董明珠必须道歉”的伪共识,压制不同声音,还在评论区删除所有支持董明珠的理性讨论,仅保留攻击性言论,形成“舆论霸权”。

构建制度重构与价值回归的舆论环境

1、完善退休人员言论监管体系。建立“冷却期”制度,参照《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设定退休人员三年“舆论静默期”,禁止以原职务身份发表公共评论;推行“言论备案制”,要求退休媒体人入驻自媒体平台前,向原单位和上级主管机关和纪检监察机关报备账号信息,定期提交内容审查报告;构建“利益冲突审查”机制,纪检监察机关对退休人员参与商业活动、接受企业赞助等行为进行穿透式监管,切断舆论影响力与经济利益的灰色链条。

2、重塑公共话语的价值坐标。确立“国家利益优先”原则,在涉及技术安全、产业政策等议题时,优先采信工信部、科技部等主管部门的权威解读,遏制“市场原教旨主义”话语泛滥;构建“理性辩论”机制,在重大争议事件中,组织技术专家、产业学者、法律人士开展多方对话,避免舆论场沦为立场站队秀场;强化“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通过《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系统梳理钱学森、黄大年等归国科学家的历史贡献,筑牢爱国主义精神根基。

3、推动媒体行业结构性改革。实施“流量反垄断”,对胡锡进类账号的算法推荐权重进行限制,打破“争议即流量”的畸形生态;建立“内容责任追溯”制度;要求平台对传播量超百万的争议性内容,进行事实核查与溯源追责;培育“技术向善”新生态,扶持胖东来、华为等实体企业的自媒体账号,传播“工匠精神”“自主创新”等正向价值。

胡锡进事件绝非简单的“退休人员失德”,而是全球化退潮期中国舆论场深层危机的缩影。当某些人试图以“公知”话术解构民族叙事、用流量逻辑消解价值共识时,更需要我们以制度创新筑牢防线,以价值重建凝聚共识。毕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头,舆论场没有旁观席,每个人都是时代航船的压舱石。

文 / 周忠

0 阅读:29

评论列表

百度百钞

百度百钞

2
2025-04-27 15:45

这货思想有问题吧,知道什么是家国情怀吗?知道从建国以来东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打压颠覆破坏干的事不??了解这些的话恐怕不会说这样的话的

语风谈科技

语风谈科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