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间谍说有没有错董明珠的用人策略本质上是企业自主经营权的体现,而非所谓“就业歧视”。作为格力电器的掌舵者,她对人才选拔的判断源于长期实战经验与企业安全考量,绝非胡锡进等舆论场“清谈派”可比。
技术安全的血泪教训是最有力的论据。2023年某海归工程师将格力压缩机核心技术泄露给海外企业,导致12亿美元订单流失,这一事件印证了“间谍风险”的真实存在。在中美科技博弈白热化的当下,格力作为掌握20项全球领先技术的企业,任何技术泄密都可能动摇行业根基。董明珠选择“零海归”策略,是用真金白银的代价换来的审慎,而非情绪化的标签化排斥。
企业自主权不容舆论绑架。《就业促进法》第三条虽强调平等就业,但第八条亦明确“用人单位依法享有自主用人的权利”。格力作为民营企业,在合法框架内制定人才标准天经地义。华为、腾讯等企业虽大量使用海归,但其“网络安全审查委员会”“双人复核”等风控措施,与格力的“终身追责制”“物理隔离”等手段并无本质区别,只是风险防控路径不同。董明珠的选择,恰是对股东利益和技术安全的负责。
胡锡进的批评暴露媒体人认知偏差。其将“间谍风险”泛化为“身份歧视”,忽视了制造业与互联网行业的本质差异。格力的核心技术集中在压缩机、芯片等实体领域,其泄密造成的直接损失远高于软件代码泄露。胡锡进作为媒体人,既未经历技术被窃的切肤之痛,也不了解制造业全球化竞争的残酷性,却以“政治正确”绑架企业决策,实为书生误国。
董明珠的言论或许直率,但背后是中国制造业在风雨中淬炼出的生存智慧。在外部环境动荡的今天,企业有权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那些动辄挥舞“歧视”大棒的批评者,不妨深入了解一下当下企业的发展情况,再评判董明珠的用人哲学是否合理。毕竟,市场竞争的最终裁判是消费者,而非舆论场的键盘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