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正史记载及周代宗法制度,周平王姬宜臼是公认的正统周天子,而周携王姬余臣则属于

笑看的繁华 2025-04-27 12:08:42

根据正史记载及周代宗法制度,周平王姬宜臼是公认的正统周天子,而周携王姬余臣则属于对立政权,最终被消灭。以下从宗法制度、政治承认及历史记载三方面分析: 一、宗法制度:嫡长子继承制下的合法性 1. 周平王的合法继承权 周平王姬宜臼是周幽王与王后申后所生的嫡长子,本为法定太子。周幽王因宠爱褒姒,废申后及宜臼,改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史记·周本纪》:“幽王以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这一行为违背了西周以来的嫡长子继承制,引发申后之父申侯的不满。 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与伯服被杀,宜臼在申、鲁、许等诸侯国的支持下继位,是为周平王。从宗法制度看,他作为未被正式废黜的嫡长子(幽王废太子的行为未获宗法认可),复位具有天然合法性。 2. 周携王的“庶系”身份与对立性 周携王姬余臣的身份在史书中存在争议(一说为周幽王的弟弟,一说为其子),但无论如何,他是在周平王继位后,由虢公翰等诸侯拥立为“王”(《竹书纪年》:“虢公翰立王子余臣于携,是为携王,二王并立”)。 按照周代宗法,即便宜臼失位,继承权也应优先归于嫡长子一脉,而非旁支或庶子。携王的拥立属于部分诸侯(如虢国)对平王政权的否定,本质上是分裂政权,不具备宗法正统性。 二、政治承认:诸侯支持与“天下共主”的归属 1. 周平王获得主流诸侯认可 周平王继位后,得到了郑、晋、秦等重要诸侯国的支持。例如: 这些中原核心诸侯的承认,意味着平王政权代表了周王室的延续。 2. 周携王政权的局限性 携王政权主要依赖虢国等少数诸侯支持,且控制区域有限(“携”的具体位置存在争议,一说在今陕西凤翔,一说在河北涿州)。其存在更多是部分诸侯对申侯(平王外祖父)联合犬戎弑君(周幽王)的不满,试图另立傀儡,但缺乏广泛的政治基础。随着晋文侯攻杀携王,这一政权彻底消亡。 三、正史记载与后世定论 1. 《史记》等主流史书的记载 《史记·周本纪》明确记载周平王为幽王太子,继位后东迁洛邑,开启东周,而对周携王几乎只字未提(可能因携王政权被视为非法)。 《竹书纪年》(战国时期魏国史书)虽提及“二王并立”,但最终以携王被杀、平王延续国祚为结局,隐含正统归于平王的立场。 2. “正统”的核心标准:宗法与现实统一 周代“正统”需满足两个条件: 周平王虽因申侯之乱继位(存在“弑父”嫌疑,《清华简·系年》记载幽王主动攻申导致被杀),但宗法上是唯一合法继承人,且获得了主流诸侯的支持,承担了延续周王室的角色。而携王作为对立势力,最终被历史淘汰,自然不被视为正统。 结论:周平王是宗法与政治双重认可的正统周天子 周平王的继位虽伴随弑君、迁都的动荡,但符合周代嫡长子继承制,且得到多数诸侯的承认,成为东周的开端。周携王的政权则是部分诸侯分裂的产物,缺乏宗法依据和广泛支持,最终被消灭。这一事件也反映了春秋初期“礼崩乐坏”的开端——尽管平王正统性存疑,但诸侯需要一个名义上的共主来维持秩序,而携王的失败正是宗法制度与现实政治博弈的结果。 #周平王和周携王谁才是正统##周朝历史# #东周政治制度# #周朝世系# #西周幽王# #帝位继承制# #同姓诸侯王# #将相诸侯#

0 阅读:0
笑看的繁华

笑看的繁华

笑看世间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