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时,班里有个同学因为背不出课文,被老师用三角板打手心,教室里一片砰砰的心跳。如今回看,戒尺的消失,或许正是教育走向文明的进步。 戒尺背后是“恐惧教育” 过去,老师用戒尺立威,本质是用疼痛逼学生听话。但心理学研究早就证明:恐惧会让孩子习惯性撒谎、抗拒沟通。我邻居家孩子曾被当众打手心,后来一上语文课就发抖,成绩反而更差。 法律给孩子的“护身符” 现在《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禁止体罚,这不是纵容熊孩子,而是倒逼教育升级。广州某小学推行“积分奖励制”,学生通过遵守纪律、助人为乐赚积分换课外书,班级氛围反而更积极。 好老师靠“脑子”不靠“板子” 芬兰教师入职门槛全球最高,他们不用戒尺,却能凭教学设计让学生主动参与。北京一位特级教师分享经验:“学生犯错时,带他去操场散步谈心,比打骂有用十倍。”真正的纪律,来自学生对规则的认同,而非对疼痛的畏惧。 有人担心“没了戒尺课堂会乱”,但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全面禁止体罚后,70%的教师反馈课堂管理更依赖“制定规则”和“家校沟通”,学生冲突事件反而下降。教育不是驯兽,而是种树——戒尺只能修剪枝叶,用心浇灌才能让树苗向阳生长。 戒尺退场,不是放纵,而是教育从“粗暴管理”转向“科学引导”的文明礼。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是一种进步。
北京,一位小学一年级学生在校期间多次欺负同学,老师约谈了该学生家长,家长表示自己
【106评论】【28点赞】
神呢
没有惩戒,就没有规矩。没有敬畏,没有界限!
用户17xxx44
说得比唱得好听。你从事过教师这个职业没有?有本事你去农村初中教一个年级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