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北京一夫妻因买不起城市里的房子,于是花了3万元,购买了一村民的民房,谁曾想到,20年后城市扩张,该民房被划入了拆迁范围,可以获得1135万元补偿!原房主得知,立即反悔,“我们当年签的合同无效!我要拿回属于我的东西!” 麻烦大家在阅读时,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支持! 2025年,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年份,却因为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彻底搅乱了于德水原本平静的生活。 他那处位于北京郊区,早已被遗忘在记忆角落的老房子,竟然被划入了拆迁范围,补偿款高达千万,他激动、狂喜,甚至有些难以置信。 他迫不及待地想要拿回那处房子,那是他应得的,是他命运的转折点,可理智很快从狂喜中挣脱出来,他猛然想起,二十年前,自己曾将那处房子卖给了来京务工的何建国夫妇。 当年签了合同的,虽然只有一张简单的纸条,但白纸黑字,清清楚楚,他颓然地坐倒在破旧的沙发上,心中五味杂陈。 千万的财富就在眼前,却像镜花水月,触手不及,不甘、懊悔、愤怒,各种情绪像潮水般涌上心头,于德水不是一个轻易放弃的人。 他开始四处打听,托关系,找律师,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了解到,根据现在的法律,农村宅基地是不允许私下买卖给非本村集体成员的,当年那份合同很可能是无效的! 这个发现让他看到了希望,他决定亲自去找何建国,要回属于自己的房子,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于德水来到了何建国家中。 此时的何家,早已不是二十年前那破旧不堪的土坯房,而是一栋装修精致的小楼,在周围的拆迁房屋中显得格外醒目,于德水敲门的手有些颤抖,他不知道即将面对的会是什么。 门开了,何建国夫妇出现在门口,二十年的时光,在他们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但他们的眼神依然坚毅,于德水说明来意,何建国夫妇听后,脸色变得凝重起来。 他们的思绪被拉回了1998年,那一年,他们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从四川老家来到北京,成为了一名普通的打工者,微薄的收入,高昂的物价,让他们在北京的生活举步维艰。 最让他们头疼的,是找不到一个稳定的住所,他们搬过无数次家,住过阴暗潮湿的地下室,也住过简陋的工棚,始终没有一种归属感。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听说了于德水想要卖掉自己在郊区的房子,那是一处坐落在村边、有些破旧的宅院,但价格便宜,只有三万元。 对于当时的何建国夫妇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他们东拼西凑,终于凑够了房款,从于德水手里买下了这处房子。 买房后的日子并不轻松,为了尽快还清债务,何建国夫妇更加努力地工作,白天,他们在工厂里加班加点;晚上,他们还会去夜市摆摊,卖些小吃贴补家用。 虽然辛苦,但他们心里却充满了希望,因为他们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他们开始精心打理这个院子,何建国利用自己在老家的建筑经验,一点一点地对房子进行修缮。 他拆掉了原来的土坯墙,换成了砖墙;他还找人拉来了沙子和水泥,把原本坑洼不平的地面抹得平整光滑。 李秀芳则利用屋前屋后的空地,开辟了一个小菜园,种上了各种蔬菜,他们还养了几只鸡,每天都能吃到新鲜的鸡蛋。 为了支付“房租”,他们每年都会按照和于德水当初的约定,将一部分农产品送给于德水的亲戚朋友。 虽然这些农产品价值不高,但也是他们的一份心意,也是对他们“房东”的一种尊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何建国家所在的村庄也逐渐发展起来。 如今,拆迁的消息传来,何建国夫妇心中充满了感慨,他们二十年的辛勤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他们憧憬着用这笔拆迁款,在北京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楼房,过上安稳的日子。 可于德水的出现,打破了这个美好的愿景,何建国夫妇感到愤怒和不解,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于德水在二十年后突然出现,要收回当初已经卖掉的房子? 在于德水的坚持下,双方开始了漫长的拉锯战,于德水拿着当年的合同,找律师咨询,试图证明合同无效。 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最终闹上了法庭,法庭上,双方律师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于德水的律师认为,根据现行法律,农村宅基地不允许私下买卖给非本村集体成员。 当年的合同属于无效合同,何建国的律师则指出,虽然当年的合同存在一定的瑕疵,但何建国夫妇二十年来对房子的占有和使用,已经形成了事实上的所有权。 经过多轮审理,法院最终做出判决,法院认为,虽然何建国当年购买宅基地的行为存在一定的瑕疵,但是他二十年来对房子的占有和使用,已经形成了事实上的所有权。 同时,考虑到何建国夫妇对房子的投入和付出,法院判决拆迁补偿款由何建国夫妇和于德水按照七三比例进行分配。 判决结果出来后,于德水虽然有些不甘心,但也只能接受现实,他拿着属于自己的那部分补偿款,离开了这个生活了二十年的村庄。
2005年,北京一夫妻因买不起城市里的房子,于是花了3万元,购买了一村民的民房,
指尖流沙呐
2025-04-28 18:45:31
0
阅读: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