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黄晓明19岁,因为相信“北电”是北京电力,他觉得是个铁饭碗就去考了。考前他的脚崴了,拄着拐的黄晓明一瘸一拐走进考场,老师说:请表演一个捉蝈蝈的小品。 1996年的北京,初冬刚至,艺考季已悄然拉开帷幕。此时的黄晓明,只是千千万万怀揣明星梦的普通考生之一,没人知道这个青岛少年日后会成为中国影视圈的风云人物。 回到几个月前,青岛一中的广播里传来了"北电招生"的消息。正在教室里听课的黄晓明竖起了耳朵,脑海中却浮现出北京发电厂的形象。"北电是不是北京发电厂啊?怎么电厂的工会还招演员?"这个天真的想法让他心生向往,毕竟在那个年代,能进入国企工作可是实打实的"铁饭碗"。 其实,黄晓明对表演并非毫无兴趣。七岁那年,他就曾有过一次触碰演艺圈的机会。一位导演相中了他,邀请他主演一部儿童电影。可见到导演的那一刻,小小的黄晓明却紧张得满脸通红,双手紧紧捂住脸,连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导演看着这个怯场的孩子,犹豫再三后还是放弃了他。这次经历像颗种子,悄悄埋在了黄晓明心里,偶尔会冒出一个念头:如果当时自己勇敢一点,人生会不会完全不同? 命运总是充满戏剧性。十几年后,抱着对"北电"的误解,黄晓明决定一试身手。可考试前夕,意外降临——他遭遇了一场小车祸,脚骨折了。普通人可能会选择放弃,但黄晓明却咬牙坚持。考试那天,他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走进了北京电影学院的考场。 面对考官,黄晓明紧张得手心冒汗。"请表演一个捉蛐蛐的小品。"考官的话让他愣住了。他从小在青岛长大,从没见过蛐蛐,更别说捉了。诚实的黄晓明脱口而出:"老师,青岛没有蛐蛐。"这句话引得考场一片笑声,也让考官们看到了这个少年的真诚与朴实。 虽然表现称不上出色,考官们甚至评价他像块"漂亮的木头",但命运之神还是眷顾了他。在崔新琴老师的力排众议下,黄晓明被北京电影学院录取了。那一年,他19岁,与赵薇成为了同班同学,开始了崭新的人生篇章。 拄着拐杖走进北电考场的黄晓明,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这个"漂亮的木头"能被录取。崔新琴老师慧眼如炬,在众多考官不看好的情况下,坚持将黄晓明招入北电。就这样,他与赵薇成了同一届的同班同学,北电的校园生活正式拉开帷幕。 在北电求学期间,黄晓明并非那种天赋异禀的学生。他时常自嘲:"我并不是一个有天赋的演员,甚至有点笨。"但他有着常人难及的韧性和对表演的热忱。无论多么基础的训练,他都认真对待;无论多么琐碎的角色,他都全力以赴。黄晓明深信一个道理:"要么不做,要做就把它做到最好。" 大二时,机会终于降临。黄晓明接到了人生第一个广告,赚到了一笔在当时来说不算少的报酬,一跃成为同学眼中的"小富豪"。但成功并没有冲昏他的头脑,相反,他更加珍惜每一个学习表演的机会。课余时间,他常常泡在话剧团和各个影视剧组,默默观察、虚心学习,一点一滴积累经验,打磨自己的演技。 毕业后不久,《大汉天子》剧组向他抛来了橄榄枝。饰演少年刘彻,对于初出茅庐的黄晓明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但他凭借对角色的深刻理解和精湛的表演,成功塑造了一个威严中带着少年气质的汉武帝形象,一举成名,跻身内娱四大小生之列。《大汉天子》的成功为黄晓明打开了演艺之路的大门,各种优质资源纷纷向他涌来。 然而,演艺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在《神雕侠侣》中,黄晓明饰演的杨过引发了广泛争议。观众直言不讳:"这哪是杨过,分明是个油腔滑调的登徒子!"就连原著作者金庸都公开表示不满:"演得太浮夸,我可不喜欢。"这次失败让黄晓明遭受前所未有的质疑,曾经树立的良好形象在短时间内崩塌。 紧接着,他在一次英语采访中说出的"no ta tall"(not at all)因为独特的口音,成为网友调侃的对象。"闹太套"这个梗在网络上疯传,各种表情包和鬼畜视频层出不穷。打开网络,满屏都是对他英文水平的嘲讽。
2010年邓超和孙俪大婚,佟大为喝得烂醉,邓超疑惑:“兄弟,我结婚你怎么喝成这样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