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结束后,英国方面总结了英军战败的原因,得出的结果却让众人十分震惊:一些前往朝鲜战场的英军,都被吓成了神经病! 1952年夏天,一位英国军医主任史密斯上校站在日本某军区医院的病房外,望着里面神情恍惚的英国士兵,脸上写满了困惑。这已经是他这个月第三次来到日本,处理从朝鲜战场紧急后送的"精神异常"病例。史密斯上校翻开手中的报告,上面显示自1950年底以来,已有554名英军因精神问题被送往日本接受治疗,而这些都只是重症患者。 "有什么发现吗,长官?"副官轻声问道。 史密斯摇摇头:"我们的骨科病房里,56%的伤员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他们不仅有慢性腰痛、肠胃紊乱,还出现了血管舒张、呼吸困难等问题。这些症状背后,都源自内心的焦虑、怨恨和痛苦。" 就在朝鲜战争接近尾声的1953年,英国军方公布了一组令人震惊的数据:超过3000名英军在回国后直接住进了精神病院,占到全体参战人员的3.5%。这个比例远远超过了越战中美军1.2%的精神病发病率。更令人瞠目的是,英军战斗伤亡和非战斗伤亡的比例竟然达到了惊人的1:200。换句话说,战场上每战死一人,营地里就有200人因病、冻伤或精神崩溃而失去战斗力。 这些数字背后,隐藏着曾经"日不落帝国"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海外军事行动。二战结束后,英国的全球霸权地位已然式微,印度、巴基斯坦相继独立,殖民地一片片脱离。朝鲜战争爆发时,英国政府看到了一个重振国际威望的机会。作为朝鲜的"托管国"之一,英国希望通过参战证明自己仍是美国的可靠盟友,并获取美国对西欧和英国的军事承诺。 1950年,英国派出了号称"王牌"的皇家二十九旅来复枪团前往朝鲜。这支部队是"沙漠之鹰"蒙哥马利亲自带出来的兵,曾在二战中屡建战功。连同其他部队,英国共派出了81804名军人,是联合国军中人数仅次于韩国和美国的第三大参战国。 出征前,英军上下洋溢着自信。一些军官甚至狂妄地宣称,他们的一个营能抵挡志愿军一个团甚至一个师。然而,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1950年底,当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后,英军的精神病例数量开始急剧攀升。 研究数据显示,英军精神病例扎堆出现的三个高峰期分别是1950年12月、1951年3月和1951年6月。奇怪的是,这三个时间点英军并未参与大规模战斗,大多数人都在营地内休整待命。这一现象引发了英国政府的关注,他们最初将问题归咎于朝鲜半岛恶劣的环境和气候条件,声称是"水土不服"导致的身心问题。 1951年4月的一个清晨,朝鲜半岛临津河畔,英军"光荣的格洛斯特"团的阵地上笼罩着一片紧张气氛。这支作为英国29步兵旅格洛斯特郡步枪团的一部分,曾经自豪地认为自己是不可战胜的精锐。然而,接下来的几天,他们将经历一场彻底改变自我认知的战斗。 4月22日至25日,中国志愿军对英军阵地发起了猛烈攻击。在连续三天的激战中,格洛斯特团第一营几乎全军覆没,大部分士兵不是阵亡就是被俘。这场临津河之战成为英军参战以来最惨重的失败之一,也成为许多英国士兵心理创伤的起点。 "他们从四面八方冲来,好像永远也杀不完,"一位幸存的英国士兵后来回忆道,"我们的弹药不断减少,而他们的人数却似乎在不断增加。" 更令英军震惊的是马良山战役。在这场战斗中,志愿军191师以一敌二,同时对抗英联邦一师和美骑兵一师,经过三个昼夜的激战,给敌军造成了1700余人的伤亡。这次惨败彻底粉碎了英军"王牌旅"的神话。此后,英军一听说对面是志愿军,就显得犹豫不决,不愿意主动出击。 英军与美军在面对志愿军时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这与两国在战后的国际地位有着密切关系。美国刚刚登上世界霸主的宝座,士兵们充满自信,知道自己为何而战。每当遇到重要战略点,美军都会派出数百架飞机和大量炮兵进行支援,不惜一切代价争夺阵地。 相比之下,英国已经失去了"日不落帝国"的辉煌,在二战中遭受了沉重打击。大多数英军士兵对远赴朝鲜作战缺乏热情和理解,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要在这个遥远的半岛上流血牺牲。工人党甚至公开反对出兵朝鲜,担心此举会导致中国收回香港。
彭总本来确是想杀人立威的,毕竟四野横扫南中国以后,多少有点骄兵悍将的的意思,如果
【22评论】【8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