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筹办海防时,为了培养海军人才,1873年沈葆桢上书清廷,提出希望能够从船政学堂中挑选成绩优异者去欧洲学习海军。这个想法得到了洋务派领袖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的支持。在他们的大力推动下,1877年开始,船政学堂逐步派出学员去欧洲学习。 首批赴欧留学的学员共有三十人,其中十八人去法国学习制造军舰的技术,刘步蟾、林泰曾、蒋超英、黄建勋、林颖启、江懋祉、严复、方伯谦、何心川、林永升、叶祖珪、萨镇冰等十二人则前往英国学习驾驶军舰等知识,以便作为未来海军的指挥官。 根据驻英公使郭嵩焘的记载,去英国的十二人中只有严复、方伯谦、何心川、叶祖珪、林永升、萨镇冰六人通过了英国格林尼茨皇家海军学院的考试,成功入院学习,其他六人则直接去了英国海军实习。 在没有进入格林尼茨皇家海军学院学习的六人中,有后来成为北洋水师仅次于水师提督丁汝昌、官职高于其他管代的林泰曾和刘步蟾,这也让网上有些人质疑他们两人的能力。不过说起来林泰曾、刘步蟾去英国海军实习并非考试没有通过,而是两个人压根没去考试。 1875年福州船政局正监督法国人日意格回欧洲时,沈葆桢从船政学员中挑选了刘步蟾、林泰曾、魏瀚、陈兆翱、陈季同五名最器重的人陪同,去英法等国考察、学习海军相关知识。 以现在的角度来看,刘步蟾等人这次欧洲之行和留学显然有很大差距,所学到的东西也远不如在正规海军学员中所学。 然而以李鸿章、沈葆桢等人的想法,这次欧洲之行也算出洋学习,此时急需海军人才,既然刘步蟾、林泰曾已经出洋学习过了,那么不如赶紧上舰实习,以便早日为国效力。 所以1877年1月13日李鸿章等人在派送学员赴英法留学的《奏闽厂学生出洋学习折》中,明确说明刘步蟾和林泰曾“前经出洋学习,此次赴英,即可送入大兵船肄业”。而郭嵩焘在接到国内的命令以后,也直接为两人联系了英国皇家海军地中海舰队,安排好了上舰实习的事宜。 就这样刘步蟾、林泰曾没有参加考试,自然也不可能进入格林尼茨皇家海军学院学习了。
1901年,李鸿章去世,他大约留给子孙4000万两白银,9年后,其孙子李子嘉分得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