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 年,山东有位大娘给八路军做了小米饭,饥饿的战士们风卷残云般地吃着,可突然他们察觉到异样,接着含泪对大娘讲:“老嫂子啊,可别再做傻事啦!” 周大娘,原名方兰亭,其夫周振苍是共产党的一名地下交通员。在那个充满危险的年代,周振苍负责传递重要情报,不幸在任务中牺牲。悲痛之余的周大娘发誓要继续抗争,为丈夫复仇。她积极参与抗日活动,为八路军提供支持。其中,1939年的费县惨案激发了周大娘的抗争情绪,她带领群众请愿并争取到了抚恤金。 1940年的冬季,山东的小村庄里寒风刺骨,大地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白霜。周大娘的小屋相比之下却显得格外温暖,屋内灯火通明,小米粥的香气弥漫在每一个角落。外面的世界战火纷飞,而这间小屋里,一锅热气腾腾的小米粥正准备温暖一群饥肠辘辘的战士。 当天清晨,周大娘起得比鸡还早。她将前一天换来的谷子清洗干净,一粒粒的小米在冷水中显得格外洁白。她小心翼翼地将小米放入锅中,加入了足够的水,然后开始生火。村里的木柴多是潮湿的,她费了好大的劲才点燃那湿漉漉的木头,烟雾缭绕中,她的脸上映着火光,显得异常坚毅。 厨房里的空气渐渐充满了小米的清香,周大娘又开始准备煎饼。她将剩余的一点面粉倒入碗中,加入水和盐,用力搅拌成糊状。热锅上油,油脂在锅中冒着泡,她用勺子舀了一勺面糊,倒入锅中,面糊迅速摊开,发出咝咝的煎煮声。 不久,一队八路军战士踏着雪步入周大娘的家中。他们的衣物破旧,脸庞清瘦,眼中带着饥饿与疲惫。周大娘迎上前去,将手中的煎饼递给了战士们,然后指向炉火旁边的木桌,“快坐,粥马上就好。”战士们围坐在木桌旁,热气腾腾的小米粥很快就端上了桌。 班长是第一个端起碗的人,他将勺子浸入粥中,勺起一勺热气腾腾的小米粥,正待送入口中,却突然停住了动作。他的眉头微微皱起,环视了一下四周,然后低声对坐在旁边的战友说:“不对劲。”其他战士也察觉到了班长的异样,纷纷放慢了吃粥的速度。 在班长的追问下,周大娘的眼中泛起了泪光,她的声音带着颤抖,“是我卖了小兰换的谷子。”战士们听后,碗中的小米粥仿佛一下子冷却了,他们无法继续吃下去,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愧疚与不忍。 然而,班长站起身来,走到周大娘的面前,沉声说道:“大娘,你的心意我们领了,但这样的代价太大了。我们不能接受。”说完,他指挥其他战士收拾好碗筷,并开始筹划如何凑钱,将小兰赎回来。 战士们将自己仅有的积蓄一一摊开,铜板和折旧的纸币在昏黄的灯光下显得尤为珍贵。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的脸上写满了疲惫和辛苦,但此刻,他们的表情里更多的是坚定和责任。每个人的贡献虽然不一,但每一分钱都凝聚了他们对周大娘的深深敬意和对小兰命运的共同关心。钱款虽少,但聚沙成塔,最终成为了一笔不小的数目。 为了增加筹款的力度,他们没有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而是走进了村庄的每个角落,向村民们讲述了周大娘的故事。在寒风刺骨的冬日里,他们敲响了每家每户的门,声音里满是恳切与期望。村民们听后,许多人都被这位大娘的行为所感动,纷纷打开了自己的储蓄罐,即便是那些平日里不多的盈余,此刻也毫不吝惜地拿了出来。孩子们也从自己的积攒中抽出几枚铜板,虽然不多,却是他们心意的全部。 几天紧张而充满希望的筹款后,足够的钱款终于凑齐了。一位名叫李浩的战士被选为代表,他踏上了前往大户人家的路。那是村外的一座颇具规模的庄园,周围种满了高大的槐树,即使是在冬天,依旧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李浩穿过冰冷的风,心中充满了使命感,他知道这一行关乎一个小女孩的命运,也关乎一个母亲的心。 李浩在庄园的大门前停下,深吸了一口冷空气,整理了一下军装,然后敲响了门环。门很快被开启,一个中年男人站在门口,眼神里带着询问。李浩没有多余的话语,直接说明来意,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显得无比诚恳。经过一番谈判,庄园的主人被李浩的坚持和村民们的团结所感动,最终同意以合理的价格将小兰归还给她的母亲。 小兰的回归像一束温暖的阳光照进了周大娘的生活,她泪流满面,紧紧地抱着女儿,仿佛是要把所有的爱和错过的时光一次性补偿过来。战士们在一旁默默地观看这一幕,他们的心中充满了温暖和希望。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团圆,更是整个村庄共同努力的胜利,是人性光辉的胜利。 直到1958年,周大娘才退休。但她的影响并未因此结束,她经常给村里的年轻人讲述自己的抗战故事,告诉他们那些年的艰难与坚持,让他们懂得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她的故事,就像那条村庄的老槐树,根深蒂固,岁月长存。
彭总本来确是想杀人立威的,毕竟四野横扫南中国以后,多少有点骄兵悍将的的意思,如果
【22评论】【8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