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6月的一天,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里灯火通明,斯大林披着军大衣,坐在红木长

潮咖聚星光 2025-04-29 11:08:49

1943年6月的一天,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里灯火通明,斯大林披着军大衣,坐在红木长桌前,一句话砸了下来:“解散共产国际。”屋子一下子安静了,没人说话。 谁都知道这不是简单的一句命令,这是苏联几十年世界革命战略的一次大转弯。 消息很快传出去,各国共产党人听得心头一震,这个诞生于列宁时代、曾经指挥过世界无产阶级斗争的组织,就这么突然不见了。 而更让人想不通的是,这个决策,恰恰是在反法西斯战争最吃紧的时候做出的。 苏联正和德国死磕,美英那边还在犹豫第二战场的事,怎么这个时候自己先动刀了? 其实,这事儿背后藏着一大摞秘密文件,也牵扯上了斯大林对战局的盘算,还有美英对苏联的防备。 当年德国人压境,斯大林吓出一身冷汗,1941年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三百万德军从波兰一线突袭,直接冲向苏联腹地。 列宁格勒被围,基辅沦陷,莫斯科也眼看要保不住,苏军节节败退,后方工厂连夜搬迁,整个国家陷入恐慌,斯大林知道,靠自己是扛不住的,必须让美英帮一把。 可问题来了,美英对苏联一直提防,他们怎么看苏联?就是一群要搞世界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疯子。 尤其是共产国际,被西方看成是苏联输出革命的总指挥部,谁都怕它,有一次丘吉尔在私下和幕僚说:“只要共产国际不死,世界就没平静。” 所以,斯大林拿起刀,亲自砍掉了这棵他曾精心浇灌的树,他对自己最信任的那批人说:“我们要让英美知道,我们想的是打败德国,不是世界革命。” 这句话很关键,它意味着一个战略让步,也是一次政治表态。 1943年正是苏德战场最焦灼的时候,斯大林急着让英美开辟第二战场,在西线牵制德军。 他知道,共产国际不死,丘吉尔和罗斯福就不会放心,他甚至派人私下跟美国人讲:“我们对输出革命没有兴趣,我们只关心德国。” 当然,斯大林不可能真那么“无产阶级感情”泛滥,他砍掉共产国际,是有条件交换的。 美英那边要支援苏联,美国人很快就答应了,开启了著名的“租借法案”援助。 根据后来的统计,仅是飞机就送了苏联14000多架,军车12万辆,还不算罐头、枪械和通信设备。 这些玩意儿,全进了红军的后勤线,支撑着他们顶住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反攻。 解散共产国际还干了一件事:搞乱了德国人跟日本人之间的默契。 之前德国、日本、意大利搞了个“反共产国际协定”,本意就是围堵苏联。 当苏联自己解散了那个“靶子”,这个协定就等于少了个依据。 斯大林还顺势拉住日本签了《苏日中立条约》,暂时把东线稳住了,这对苏联来说,就是多喘口气,多留一半兵力西线死磕德国。 但光从对外讲故事还不够,斯大林也知道,共产国际这玩意儿其实早就“不中用了”,说是国际组织,其实全听莫斯科的。 各国共产党基本上就是苏联在那儿的传声筒,一旦苏联想搞什么路线,底下国家就跟着走,哪管你那国家实际情况。 最典型的是中国。 三十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听命于共产国际搞“城市暴动”,结果死伤惨重,失去了大批根据地。 等到毛泽东后来自力更生搞农村包围城市,才算走出自己的路,后来毛泽东也说:“洋教条误人不浅。”那洋教条就是从莫斯科来的。 共产国际的问题,不止是路线僵硬,更是人浮于事。 1941年德军攻入苏联西部时,总部从莫斯科迁到了乌法,那地方偏远,交通不便,组织瘫痪,运转几乎停了。 原来上千人的系统,到后来就剩一百来人,很多人被调去苏联外交部当翻译或办事员。 说白了,它已不是一个运转良好的组织,而是个拖后腿的“老大难”。 而战争节奏太快了,斯大林发现自己手上的筹码不能浪费,要是继续留着共产国际,不但得不到美英信任,还让各国共产党不好出面搞抗战。 在法国、意大利这些地方,地下共产党都参与反抗德国纳粹,他们希望本国人民相信:“我们不是苏联的代理人,我们是这个国家的抗战力量。”解散共产国际等于是给他们正名,给他们腾了个身份。 解散的效果也很快显现出来。 1943年底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跟罗斯福、丘吉尔坐在一起喝茶,气氛比以前轻松多了。 丘吉尔说:“我们知道苏联现在只想打赢这场仗。”这话其实就是对共产国际解散的一种默许,你放弃了意识形态,我们也可以做交易。 这不是理想主义,这是算账,苏联得到了物资、支援、战后对波兰的地盘,英国保住了全球殖民体系,美国顺利实现全球主导,几方都得了利。 但斯大林也不是放弃控制,他解散的是公开的共产国际,私下又弄了“共产党国外局”,继续遥控世界各地的共产党,只不过不再摆在台面上了。 事后看,这一步确实让苏联撑过了最艰难的战争时期,但代价是重塑了整个国际共产主义的形态。 各国共产党从此各自为政,表面独立,实际仍与苏联保持“特殊关系”,那种列宁时期“全球统一指挥”的想法,彻底告别历史舞台。

0 阅读:119

猜你喜欢

潮咖聚星光

潮咖聚星光

潮咖聚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