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6月,邓稼先因长期接触核辐射导致晚期直肠癌,躺在病床上,病重的他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可剩。 此时,远在美国的杨振宁从美国专程回国探望好友。 两人在病房里相对而坐,杨振宁满怀关切地问起当年中国“两弹”研制期间的奖金情况。 邓稼先微微一笑,轻描淡写地说:“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总共20元。”这一番话,令杨振宁愕然无语,眼泪瞬间涌上眼眶,感慨万千。 邓稼先的故事与杨振宁的故事,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两人都是中国现代物理学的奠基者,但他们在历史的进程中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杨振宁选择了在美国定居,而邓稼先则始终坚守在祖国的科研一线,二者的命运,既有交集,也有差距。 在这个历史节点上,邓稼先获得的奖金远不及他为国家付出的心血,但他从未有过一丝抱怨。 正是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了他人生中最值得铭记的部分。 邓稼先的科研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从早期的求学到后来的工作,他一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邓稼先原本有着不错的前景,在美国接受了先进的教育,早早展露头角。 1950年,正值中国面临国家危机的关键时刻,他毅然放弃了美国优越的条件,决定回到祖国。 无论是他的同学还是家人,几乎都无法理解他当时的选择。 美国的科研环境远远优越于中国,他放弃了即将到来的学术机会,放弃了在国际上可能取得的巨大成就,只为了回到一个物质匮乏、科研条件艰苦的国家,投身国家的科技事业。 回到祖国后的邓稼先,立即参与了中国核武器研究的核心工作。 这是一个极其艰苦的过程,那个年代,中国的科研资源匮乏,科研人员的物质条件也远远不能与其他国家相比。 邓稼先和他的同事们在简陋的实验室里,艰苦地工作了无数个日夜。 他们从未有过怨言,邓稼先常说:“为人民的利益英勇牺牲,人生的意义应遵照毛主席的话。” 他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捆绑在一起,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为国家、为人民”的伟大精神。 当中国终于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氢弹时,邓稼先成为了中国核武器研究的中流砥柱。 成功的背后却是无数科研人员的无私奉献,他们没有享受到与贡献成正比的物质回报。 邓稼先所在的研究院,甚至没有足够的资金为每一位参与者提供合理的奖金。 以邓稼先为例,原子弹和氢弹的奖金分别只有10元,合计20元,这对于当时参与该项目的上千名科研人员来说,几乎是微不足道的。 邓稼先并不在意这些物质的回报。他把个人的荣誉和利益放在一边,始终坚持科研事业的本质,服务国家,服务人民。 在邓稼先的眼中,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就是为祖国的强大贡献力量。 正如他所说:“带回来的不是金钱,而是一脑袋原子核知识。”这一番话深刻地揭示了他对科研事业的追求和对国家的深厚情感。 邓稼先的精神,不仅仅是为了实现个人的学术理想,而是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需求紧密结合,捧着一颗赤诚的心,为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付出了终生的努力。 相比之下,杨振宁的选择就显得复杂得多。 1957年,杨振宁决定赴美定居,虽然他也为中国的核武事业做出了贡献,但他在美国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与邓稼先完全不同。 杨振宁的离开在当时引发了不少争议,有人指责他“背叛”了祖国。 但值得注意的是,邓稼先始终没有批评杨振宁,而是支持他的学术自由。这份宽广的胸怀,也让人深感敬佩。 1985年,邓稼先在临终前的病床上与杨振宁的对话,成了他们友谊和信任的象征。 杨振宁的眼泪,或许是对邓稼先无私奉献精神的深刻触动。 两人的命运,在某种意义上有所不同,但他们共同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却是无可替代的。 邓稼先的离世让杨振宁深感遗憾,也让整个国家为之惋惜。 临终时,邓稼先依旧心系祖国,他曾对妻子说:“若能再生,我仍选择中国、核事业与你。”这是邓稼先一生的真实写照。 邓稼先一生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核武器的研制上,他为中国科学事业留下的精神财富,同样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他的“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的品格,深深感染了无数后辈科学家。 邓稼先的精神,不仅是那个时代的缩影,更是我们今天仍然值得学习的榜样。 邓稼先20元奖金的故事,已经成为中国现代科学史上的一段传奇。 这不仅仅是一笔数字,更是那个时代中国科研工作者精神的真实写照。 邓稼先的选择,正是中国无数科技工作者选择国家、选择奉献的缩影。 这段历史,至今依然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国家的繁荣和强大而努力奋斗。
其实这位遇难女孩母亲的疑问并不难回答:1、97公里每小时的时速撞击到巨大的水泥
【5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