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 年 9 月 2 日,“扫荡”滨海后回窜的日伪军约 2500 余人,从莒县沿着沂博公路向北窜至博山老巢,当晚在沂水城东南四十里铺一带宿营。 抗日战争进入1944年,日军在中国东部的侵略行动愈发凶猛。此时,日本帝国正处于战争的垂死挣扎阶段,企图通过大规模的“扫荡”行动来稳固其在华占领区的控制。8月中旬,日军对山东的滨海区域发起了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意图清除该区域的抗日力量。对此,中国抗日军队的反应迅速而果断。 王建安,鲁中军区司令员,是一个充满勇气和智慧的军事指挥官,他对日伪军的动向有着敏锐的观察。王建安为了精确打击这股敌人,选择了地理位置优越的葛庄作为伏击地点。葛庄位于沂博公路咽喉之地,四面环山,南靠沂河,具有天然的地势优势。此地的选择显示了王建安高超的军事策略。 1944年9月2日,葛庄的宁静被即将到来的战火所打破。日伪军,一支由450名日军和800余名伪军组成的队伍,正沿沂博公路匆匆北窜,企图返回他们在博山的老巢。他们的动向早已落入中国军队的眼中,鲁中军区司令员王建安已经在葛庄附近布下了天罗地网。 伏击地点葛庄,是一片被群山环绕的关键地带,东临跋山,西接乔山和松山,其南面沂河蜿蜒流过,北侧则通向卞山的山谷。地形的优势使得这里成为一个理想的伏击场所,既可以控制敌人的进退,又方便隐蔽地部署兵力。 王建安派遣的部队在葛庄附近密布。他特别指派了两位可靠的将领孙继先和李耀文负责此次行动。孙继先和李耀文布置了三面伏击,1团负责封锁敌人的退路,防止敌人逃回滨海;2团主要负责阻击敌人向北窜逃博山的可能;而12团则负责侧翼迂回,以切断敌人的侧翼支援。4团的两个连则部署在莒县方向,阻止可能的援敌行动。 9月3日上午11时,天气晴朗,日伪军毫无防备地进入了包围圈。初步的平静被一个过早鸣枪的民兵打破,战斗提前爆发。日军大队长草野清,一个经验丰富但狡猾的军官,迅速判断出前方的阻击力量强大,立刻调整战术,试图集中兵力进行突围。 战斗首先在葛庄东侧的镢头岭激烈展开。镢头岭是一处关键的高地,控制这里就能有效地射击到过往的敌军。由于地形开阔且靠近公路,无法提前设伏,中国军队只得在战斗打响后迅速占领这一要塞。1团的副团长钟本才接到孙继先的命令,特别强调了镢头岭的战略重要性。 当日军步兵第五中队冲向镢头岭时,他们被1团2连的士兵以刺刀迎接。中国士兵们在不利条件下迅速展开了搏刃战,短短几分钟内,50多名日军倒在了刀锋之下。日军中队长岗田健在激烈的肉搏战中被中国士兵围攻,最终不幸阵亡。 日军随后的反应是凶猛的。草野清下令第二波200多人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向镢头岭发起了更加猛烈的冲锋。日军的炮火在山岭上轰鸣,尽管如此,中国的2连士兵选择隐蔽不射,直到敌人接近后,再次使用刺刀,让日军的炮火失去了效果。 这样的战术使得日军连续五次冲锋都以失败告终。与此同时,西边的松山也成了战场的焦点。松山同样是一座容易防守的秃山,12团的3营9连成功抢占了这里。草野清将所有火力集中,试图攻占松山北岭,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使得每一次攻击都以失败告终。 随着战斗进入尾声,日军的残部被困在了娘娘庙附近,这里曾是日军的一个小据点。面对绝望的局势,草野清仍试图组织最后的突围。他命令残余的部队在炮火掩护下突破封锁,试图向沂河方向强行突围。然而,这正中王建安的下怀,中国军队迅速收缩包围圈,在沂水两侧设下埋伏,等待敌人的到来。 当日伪军试图涉水逃生时,他们遭到了两侧中国军队的猛烈射击。沂河上很快漂浮着日伪军的尸体。草野清虽然狡猾,但在这次战斗中,他的计谋完全失败。他带领的少数残兵败将最终逃至葛庄西南的无儿崮,但已无法改变整体的失败局面。 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草野清的部队试图多次突破包围,但都被坚守的中国军队所击退。最终,在娘娘庙一带,残余的400余名日伪军被彻底围困。此处原为日军据点,但因水源干涸已被放弃,此时却成了日军的绝地。孙继先和李耀文指挥部队智取娘娘庙,日军被迫在炮火和手榴弹的覆盖下丧失了组织。 在此战中,中国军队全歼了日军一个大队,此战不仅是26军历史上首次全歼日军一个大队,也是山东抗战史上的一次标志性胜利。战后,战斗英雄侯英俊等人的英勇表现被广泛传颂,他们缴获的日本山炮更是成为了26军的“功劳炮”。 这场战斗彰显了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坚韧和英勇,对后续的抗战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为日后的抗日战场积累了宝贵经验。孙继先和李耀文的军事才能及其部队的英勇作为,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4年9月2日,“扫荡”滨海后回窜的日伪军约2500余人,从莒
史说畅谈呀
2025-04-29 11:50:11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