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张嘉益在拍摄《山海情》时,指着黄轩有些生气的说:“小黄,你再这样,我

花开富贵坊 2025-04-29 14:53:31

2019年,张嘉益在拍摄《山海情》时,指着黄轩有些生气的说:“小黄,你再这样,我不拍了啊!” 黄轩连忙问:“张老师,我哪做的不对,你说出来,我改正。” 张嘉益前几年接了两部完全不同的戏,一部是农村扶贫剧《山海情》,一部是革命历史剧《破晓东方》。 这两部戏里他演的角色天差地别,一个是西北农村的村支书,一个是开国元勋陈毅市长。要说演员的能耐,就得看这种跨度的表演能不能让观众信服。 先说《山海情》里那个马喊水。 这个角色刚出场就把观众震住了——乱糟糟的头发跟鸡窝似的,脸上黑得跟抹了锅底灰一样,张嘴就是地道的陕西土话。 有场戏他叼着树叶挨家挨户劝村民搬迁,本来剧本里写的是文绉绉的台词,结果张嘉益演着演着突然卡壳,直接蹦出来句"你吃了shi了吐成这样?" 这话听着糙,可放在农村老汉嘴里反倒对味儿,后来这段成了观众最爱看的经典场面。 跟他对戏的黄轩闹过笑话,有回拍戏时张嘉益发现黄轩老躲着不看他,急得差点撂挑子。 后来才知道,黄轩是看他打扮得太像老农民,一看他那张脸就憋不住要笑场。 这事说起来可乐,倒正好证明张嘉益把角色演活了。别看马喊水戏份不多,可那走路弓着腰的架势,说话时吧嗒嘴的习惯,活脱脱就是从黄土坡里长出来的人物。 转过年来拍《破晓东方》,张嘉益摇身一变成了陈毅元帅。 这回可不像扮农民那么容易了,首先形象上就隔着十万八千里。以往这种伟人角色都是特型演员的专利,这回剧组偏要打破常规。 总编剧龙平平在采访里说过,他们不是要拍陈毅的个人传记,而是要展现当年上海领导班子的整体风貌。这话说得明白,就是要演员用演技补上外形差距。 为了这个角色,张嘉益算是下了血本,先是把头发剃成板寸,硬生生吃胖二十斤,天天跟着录音学四川话。 剧组给他准备的行头也讲究,呢子军装熨得笔挺,皮靴擦得锃亮,往那一站确实有股子将军派头。有场开会戏他拍桌子发火,中气十足的一声吼,把在场工作人员都震住了。后来看回放才发现,他吼的时候脖子上青筋都爆出来了。 观众刚开始听说他要演陈毅,网上没少议论。 有人翻出老照片对比,说脸型不像,口音也不对。可等剧一播出,这些声音渐渐小了。特别是处理上海经济危机那几场戏,他把那种既要有雷霆手段又要讲人情味的劲儿拿捏得准准的。 有场夜戏他独自在办公室看文件,手里攥着钢笔半天没落笔,最后长叹一声摘下眼镜揉太阳穴,这个细节处理让不少老观众直说"有那个年代干部的味道"。 这两部戏的共同点,就是张嘉益都肯下笨功夫。 《山海情》开拍前,他跑到宁夏农村住了半个月,天天跟着老乡下地干活,晒脱了两层皮才把肤色弄对。《破晓东方》更不容易,五十多岁的人硬是增肥减肥来回折腾。 有回接受采访他说,最难受的是学四川话,舌头都快打结了,后来干脆把家里人都动员起来,吃饭睡觉都说方言。 现在电视剧行业流行"流量明星",可张嘉益偏偏走的是另一条路。他接的角色没几个光鲜亮丽的,要么是土里土气的农村干部,要么是满身烟火气的市井小民。 就像他在《山海情》里那个破搪瓷缸子,戏里走到哪拎到哪,缸子外边的瓷磕得斑斑驳驳,里头的茶垢积得老厚——这种道具要是换个年轻演员,估计早嫌脏嫌旧不肯用了,可搁在他手里,反倒成了最抢眼的戏眼。 这两年观众的口味也变了,开始爱看这种"接地气"的表演。有网友说得实在:"看张嘉益演戏就像吃手擀面,看着不花哨,吃着有嚼劲。"这话虽然糙,可理不糙。 就像《破晓东方》里他给群众讲话那场戏,没有慷慨激昂的演讲腔,就是平铺直叙地说困难、讲办法,可听着就是让人信服。 遗憾也不是没有。毕竟陈毅元帅在很多人心里有固定形象,张嘉益再怎么演也不可能完全像本尊。 不过艺术创作讲究神似胜过形似,就像当年唐国强演毛泽东,刚开始也有人不看好,后来不照样成了经典?这次张嘉益的尝试,好歹给特型演员制度撕开个口子,让观众看到另一种可能。 从西北黄土地到上海大都会,从农村老汉到开国元勋,张嘉益这两年的戏路跨度够大的。可仔细想想,这两个角色骨子里都有股子韧劲,都是能为老百姓办实事的人。 或许这就是他接戏的秘诀——不挑角色美丑,只看人物分量。就像他自个儿说的:"演员就像橡皮泥,得经得住捏把。"这话听着平常,可要做到,就得有把身子骨往角色里揉的狠劲。 信息来源: 1. 央视网《山海情》专题报道 2. 《破晓东方》剧组官方新闻发布会实录 3. 中国电视报对总编剧龙平平的专访 4. 新京报对张嘉益的独家访谈 5.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优秀剧目创作研讨会纪要

0 阅读:54
花开富贵坊

花开富贵坊

感谢各位的关注与支持,期待与您共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