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林徽因的父亲被流弹击中去世。正在国外留学的林徽因,突然失去经济来源,打算辍学回国。好在,一位53岁的男人站出来,提出要承担林徽因的学费和生活费。林徽因挣扎再三后,默默接受了。 父亲林长民的猝然离世,对林徽因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很大原因在于,林长民原本命不该绝。 当年,郭松龄反奉战役惨遭失败,被张作霖围剿。郭松龄逃跑时带上了林长民,不久便被奉军骑兵追上。 慌乱中,郭松龄躲进老乡家的菜窖,而毫无战场经验的林长民,则躲在了大车底下。 那辆大车不巧停在马路中间,双方交火,一时间不知敌我,林长民不幸身中数弹。 更不幸的是,林长民被奉军发现后,误认为是日本人,被拖到村外,一把火给烧没了! 这对林徽因来说,是一次痛彻心扉的打击。她怎么都无法相信,挚爱的父亲竟会在如此惨境下丢了性命! 林徽因整天以泪洗面,等到稍稍缓过神来,才意识到眼下一个严峻的问题:失去了父亲的经济支持,她的留学费用怎么解决? 无助之下,林徽因打算辍学回国。 这时,一位53岁的男人站出来,主动承担起林徽因的学费和生活费。 这个人便是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 梁启超一向偏爱林徽因,在林徽因还没成为他的儿媳之前,便把她当成女儿一般对待。 梁启超在给儿子梁思成的信中说:“徽音(林徽因的原名)留学总要以和你同时归国为度,学费不成问题,只算我多一个女儿在外留学便了。” 一开始,林徽因并不答应。她有很强的独立精神,想先工作一年,自己解决留学费用。 可梁启超不同意,他嘱咐梁思成转告林徽因:“林叔的女儿,就是我的女儿,何况更加以你们两个的关系。我从今以后,把她和思庄(梁启超的女儿)一样的看待。” 梁启超还让儿子赶紧了解一下,林徽因的留学费用还能支撑多久,他好及时筹款。 当时梁家也不宽裕,但梁启超心意已决,他甚至说:“只好对付一天是一天,明年再说明年的话。” 看到梁启超如此诚意满满,林徽因也不再坚持,最终接受了梁家的帮助。 其实,梁启超对林徽因的帮助,不仅是经济上的接济,更是心灵上的安慰。 那段时间,梁启超经常写信鼓励林徽因要放宽心,完成学业然后成就一番事业要紧,如此才不辜负林叔的期望…… 在失去至亲的悲痛中,能有另一个人将林徽因视如己出,真心照顾呵护她,这对她来说无疑是莫大的心灵慰藉。 1928年,林徽因结束了留学生涯,与此同时,她和梁思成的爱情也水到渠成,携手走进了婚姻殿堂。 然而,正当这对新人陶醉在幸福的蜜月之旅时,一封“父亲病危”的加急电报送到了梁思成的手中。 熟悉而悲痛的感觉,再次向林徽因袭来。 当年,父亲林长民的离世让林徽因痛彻心扉;如今公公梁启超的病危,无疑对她又是一次心灵的重创。 毕竟, 在经历种种磨难后,她早已将梁启超视为至亲至信的长辈。 那一刻,林徽因感到晴天霹雳,新婚的喜悦荡然无存。 小夫妻心急如焚,匆匆赶回国内,来到梁启超的病榻前。 那时梁启超已经很虚弱了,但是看到爱子和爱媳的那一刻,他还是强打起精神,递给他们两张东北大学建筑系的聘书。 原来,病重的梁启超,仍不忘四处奔走,为孩子们打开一条职业之路。 林徽因接过那张聘书,眼泪忍不住流下。 1929年1月19日,一代思想家和国学大师梁启超病逝,享年57岁。 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为梁启超设计了一座高二米八,宽一米七的大理石墓碑。 这是夫妻俩归国后设计的第一件作品,包含悲痛和敬意,送给他们挚爱的父亲。 遇见梁启超这样的公公,是林徽因人生的一大幸运。 如果不是梁启超当年伸出援手,解决了林徽因的留学费用,她的学业或许就停滞不前了; 如果不是梁启超拿下了东北大学建筑系的聘书,林徽因起初的建筑事业,或许也不会如此顺利; 如果不是梁启超将她视如己出,呵护关怀,林徽因的或许一辈子都走不出父亲离世的阴影…… 林徽因深知这一点,也十分感恩公公对她的好,因此她给自己的长女取名“再冰” 梁启超曾自称“饮冰室主人”,“再冰”这个名字的意义不言而喻,既纪念梁启超,又勉励子孙像祖父梁启超一样用功读书,用心做人。 林徽因正是用这样的方式,永远感恩、怀念自己挚爱的长辈——梁启超。
1925年,林徽因的父亲被流弹击中去世。正在国外留学的林徽因,突然失去经济来源,
曦月谈
2025-04-29 14:55:08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