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昌想枪毙一个逃兵,写手令时毙字不会写,就想改成打200军棍。但棍字也不好写,

金乌西坠霞光灿 2025-04-29 17:49:54

张宗昌想枪毙一个逃兵,写手令时毙字不会写,就想改成打200军棍。但棍字也不好写,张宗昌突然笑出了声:看来是那小子命不该绝,把他放了吧。逃兵也没想到,因为张宗昌是文盲,自己捡了一条命。 张宗昌这家伙,1881年出生在山东掖县,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小时候只读过一年私塾,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利索。没文化,但他胆子大,身高一米九,闯关东时干过苦力、当过土匪,后来靠着日俄战争的机会,给俄国人跑腿赚了点钱。辛亥革命后,他拉起队伍投靠革命军,可没多久就叛变,投了北洋军,1916年还派人暗杀了陈其美,帮冯国璋立功。从此,他跟着北洋军阀混,1922年投靠张作霖,1925年终于爬上山东军务善后督办的位子,成了山东的土皇帝,手握重兵,横行一方。 这人没啥正经学问,满脑子都是打打杀杀和捞钱的主意。山东老百姓提起他,咬牙切齿的多,拍手叫好的少。他收税收到鸡蛋上,镇压百姓心狠手辣,连自己的兵都管不住,抢劫闹事的常事儿。可就是这么个粗人,却因为一次“文盲操作”,让一个逃兵捡了条命。 张宗昌当山东老大那会儿,军营里抓到一个逃兵。按规矩,逃跑是大罪,得枪毙杀鸡儆猴。张宗昌脾气火爆,立马下令枪毙。可军阀混战那年代,军队里没啥正规流程,手下递上纸笔让他写手令。张宗昌抓起笔,准备写“枪毙”,可“毙”字咋写,他脑子一片空白。小时候那点私塾底子,早忘光了。他不甘心,觉得丢不起这人,改口说打两百军棍得了。可“棍”字一写,又卡住了,想半天也没辙。 这时候,张宗昌突然乐了,哈哈一笑,说这逃兵命不该绝,干脆放了吧。逃兵本来吓得魂儿都没了,结果稀里糊涂捡了条命。这事儿传出去,军营里都拿它当笑话讲,说张宗昌这人真够奇葩。不过细想想,这事儿挺能说明问题:一个大字不识的军阀,能混到这地步,靠的不是文化,而是拳头和运气。 张宗昌放走逃兵,听着好笑,可背后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军阀混战时期,教育稀烂,能识字的都不多,更别说张宗昌这种草莽出身的家伙。他小时候家里穷,没机会读书,长大了靠打打杀杀上位,压根儿没时间也没心思学文化。当时军队里,军官不少都是大老粗,能写自己名字就算不错了。张宗昌不会写“毙”和“棍”,荒唐归荒唐,却也符合那个时代的逻辑。 这事儿还反映出军阀管理的混乱。枪毙人得写手令,可张宗昌连字都不会,手下也没人敢提醒他,最后不了了之。换个有文化的军官,逃兵估计没这好运。说白了,张宗昌的无知,意外救了人一命,但这不是啥仁慈,而是他自己的局限闹的笑话。 张宗昌在山东当政那几年,老百姓日子过得苦不堪言。他收税收到骨头缝里,田赋加倍不算,还搞出鸡蛋税、窗户税,啥都得交钱。为了多捞钱,他设了一堆乱七八糟的机构,光收税的就有上千人。山东人背地里骂他“混世魔王”,可他压根儿不care,只顾自己腰包鼓不鼓。 他治军也乱七八糟,部队军纪差得要命,士兵抢老百姓东西是家常便饭。反对他的人,动不动就被砍头,民间流传的“切开亮亮”就是说他杀人的狠劲儿。张宗昌还想装文化人,花钱重刻十三经,办了个山东大学,可这大学学生得给老师下跪,学的还是四书五经,被人笑话成“亚历山大”。这些事儿,都盖不住他粗野的本性。 张宗昌的好日子到1928年就到头了。张作霖被炸死,奉系军阀散了架,他只能逃到日本。1932年,韩复榘请他回山东“共谋大事”,他信以为真,带着残部回了济南。可韩复榘压根儿没安好心,宴请他时,他喝得醉醺醺,结果发现不对劲,想跑已经晚了。 那天在济南火车站,郑继成和陈凤山冲出来报仇。郑继成是张宗昌枪毙过的郑金声的侄子,带着血海深仇来的。一枪打中张宗昌胯部,他跑不动了,又一枪爆头,当场毙命。郑继成喊着为民除害,被抓后舆论一边倒支持他,最后还被特赦。张宗昌死得惨,连棺材都没人卖给他,尸体被草草埋了,落了个凄凉下场。 回头看那逃兵的事儿,虽然是个小插曲,却挺耐人寻味。张宗昌的无知,意外让逃兵活了命,可这不是啥值得夸的仁慈,而是他自身的荒唐。他放人,不是心软,而是自己没本事写字。这事儿既让人觉得好笑,又有点唏嘘:一个没文化的军阀,能在乱世里横行霸道,可到头来,连自己想干的事儿都干不成。 这也让人不禁想想,当时的社会得多乱,才能让张宗昌这种人当道?逃兵捡了命,算他运气好,可更多的人,在那年代连这点运气都没捞着。张宗昌的文盲笑话,不过是乱世里一个小小的缩影罢了。

0 阅读:95

评论列表

镜;哥哥,

镜;哥哥,

1
2025-04-29 18:44

三不将军

金乌西坠霞光灿

金乌西坠霞光灿

金乌西坠霞光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