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6月,一队鬼子士兵悄无声息地摸到雪峰山,试图杀国军部队一个猝不及防,不料被一个年仅16岁的小孩摆了一道。 夕阳西下,雪峰山的余晖映照着十六岁少年刘冬生的脸庞。他背着一支猎枪,小心翼翼地穿行在密林之中,眼睛时刻警惕着周围的动静。这是1945年6月的一个傍晚,原本喧嚣的鸟鸣声在这一刻显得格外寂静,仿佛连大自然都在为即将发生的事情屏息凝神。 刘冬生虽然年龄不大,却已经是当地民间武装"嗅枪队"的一名老练侦察员。回想起两个月前的那场血战,雪峰山战役中日军损失惨重,但他们显然不甘心就此失败。情报显示,一支日军小分队正试图悄悄潜入芷江机场附近,意图对国军部队发动突袭。 "芷江机场不能有失啊!"刘冬生心中暗想。他清楚地记得队长蓝春达曾经告诉过他们,芷江是盟军在东方的第二大空军基地,陈纳德将军和飞虎队都驻扎在那里。如果日军占领了这个基地,将会对整个抗战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了细微的脚步声。刘冬生迅速趴下,屏住呼吸。十几名日军士兵正沿着小路走来,他们装备精良,行动谨慎,显然是精锐部队。刘冬生心跳加速,他知道这是一次绝佳的侦察机会,必须获取敌人的详细情报。 然而命运弄人,就在刘冬生准备悄悄撤离时,一只野兔突然从草丛中窜出,惊动了日军。"站住!"日语的呵斥声响起,刘冬生被迫现身,装作一个普通的山里猎户。 "你是什么人?"日军军官用生硬的中国话问道。 "我...我只是个打猎的,长官。"刘冬生装作惊恐的样子结结巴巴地回答。 日军搜查了他的随身物品,只发现了一些简单的猎户工具和干粮。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的东西,日军军官松了口气,却仍不放心,命令士兵将刘冬生绑起来带着走。 在接下来的行军中,刘冬生仔细观察着日军的人数、装备和行进路线。夜幕降临后,日军在一处山坳扎营休息。值夜的士兵显然低估了这个看似普通的少年,警惕性逐渐放松。 深夜时分,刘冬生趁着守卫打盹的瞬间,用藏在袖口里的小刀割断了绳索,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夜色中。他以最快的速度赶回了嗅枪队的据点,向蓝春达报告了日军的一切情况。 "好小子!"蓝春达拍着刘冬生的肩膀,眼中闪烁着赞许的光芒,"你带回的情报太重要了!他们是日军第109联队的残部,正想借着夜色偷袭我们的阵地。" 嗅枪队立即行动起来。这支由80多名瑶族猎人组成的队伍,都是土生土长的山里人,对雪峰山的每一条小路、每一处险要地形了如指掌。他们手中的"鸟铳"虽然简陋,但在近距离作战中威力惊人,一次能射出十几颗小铁球,足以让敌人痛不欲生。 在刘冬生的带领下,嗅枪队很快在马颈骨一带设下了埋伏。同时,他们还派人联系了附近的国军部队,准备来一次联合行动。 伏击开始的那一刻,宛如山中猎人对猎物发起的围剿。猛然间,雪峰山的寂静被打破,嗅枪队的"鸟铳"齐声怒吼,喷射出的铁球雨点般落在日军身上。这支从前线败退的日军小队原本想从马颈骨一带悄无声息地潜入芷江,但刘冬生的机智,彻底打乱了他们的计划。 "散开!隐蔽!"日军指挥官急促地用日语喊道,士兵们仓皇寻找掩体。然而在这片陡峭的山地,他们的现代化装备反而成了累赘。重机枪无法展开,步枪在密林中难以瞄准远处的目标。 这让我想起两个月前的那场大战。1945年4月,日本陆军最高长官冈村宁次曾经发动了代号为"芷江攻略战"的行动,派出五个师团共计10万人的大军进攻雪峰山。当时日军对芷江机场的渴望与今天这支小队如出一辙,但结局却是一场惨败。单是那次战役,日军就伤亡了27000余人,其中12500人被击毙,447人被俘,还有1000多人死在了山区群众的手里。 如今,这支妄图"收复失地"的日军小队正步入与他们前辈相同的命运。 "别开枪!等他们再近一点!"蓝春达压低声音命令道。作为嗅枪队的首领,他深知自制"鸟铳"的射程有限,必须等敌人走进埋伏圈的中心才能发挥最大威力。 五天五夜,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猎人游戏。嗅枪队的战术简单而有效:白天利用熟悉的地形设伏,在近距离射击后迅速转移;夜晚则趁着日军不敢生火的时机,手持弯刀进行无声突袭。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在这片崇山峻岭中变成了惊弓之鸟。 第三天,嗅枪队收到情报,国民党军队已经在外围设下包围圈。蓝春达立即调整战术,开始从高处向下方日军投掷石块和木棍,制造出各种声响。受惊的日军不得不向着预设的方向撤退,正好撞进国军的埋伏圈。 "那是高级军官!"一次伏击后,刘冬生从一具尸体上发现了不同寻常的肩章。经过确认,那竟然是日军109联队队长泷寺保三郎的副官。记得在上次大战中,泷寺保三郎曾下令烧死自己的伤兵,如今他的部下也在这片山林中尝到了绝望的滋味。
蒋介石不敢动李宗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要说李宗仁这人,真不是省油的灯。他在政治和
【1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