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挣钱比印钞机还厉害,每天可以净赚1个亿,可是为什么夏天很少发电呢? 2006年5月20日,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程——三峡大坝宣告全面竣工。然而,这座雄伟工程的构想,早在近百年前就已播下种子。 在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首次提出了在三峡地区建造大型水坝的构想。彼时的中国刚刚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百废待兴。孙中山先生以其远见卓识,提出利用长江三峡地区的独特地理条件,建造大坝发电,造福民生。然而,这个伟大的构想在当时的中国,只能是纸上谈兵。 新中国成立后,这个梦想才得以重新被点燃。然而,即便是在国家力量的支持下,三峡工程的上马也并非一帆风顺。从最初的构想到最终的落成,整整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论证与准备。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八个字背后,隐藏的是无数专家学者的反复论证、权衡与决策。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动力,为三峡工程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障。同时,与西方国家技术合作的增多,也为这一世纪工程的可行性提供了技术支持。 1994年,三峡工程正式开工。这项工程最令人惊叹的技术挑战之一,就是如何在水流湍急且深达60米的长江峡谷中筑坝。中国工程师采用了创新的"平抛垫底"技术,成功解决了这一世界级难题,让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那时的施工现场,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建设者在江水的轰鸣声中辛勤工作。他们面对的不仅是技术挑战,还有资金、移民、生态等一系列复杂问题。正是这些无名英雄的坚守与智慧,才使得这座总库容393亿立方米、主体高185米、坝体全长2335米的巨型水坝得以矗立在长江之上,也使得当初孙中山先生的梦想终成现实。 如今的三峡大坝,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印钞机",其日发电量约5亿千瓦时,每天创造的电力收入达2亿元。从2006年正式竣工运行至今,16年间仅电力销售收入就高达4800亿元,早已收回全部投资并实现盈余。这座设计使用寿命150年的世纪工程,将持续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我曾在2021年夏天亲眼目睹三峡大坝泄洪的壮观场景。那一年,长江上游遭遇特大洪水,三峡水库正是凭借其221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成功拦蓄了上游洪峰,保障了下游地区的安全。这一幕让我对"三峡工程夏季少发电"的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三峡大坝并非单纯的发电站,而是一座多功能水利枢纽。虽然外界常称其为"印钞机",但鲜为人知的是,在汛期的关键时刻,三峡大坝会优先执行防洪任务,而非追求最大发电量。这正是夏季发电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三峡工程的防洪能力令人叹为观止。据统计,大坝采用了2689万吨混凝土、近30万吨钢筋和25.5万吨钢材构建,设计标准达到了"万年一遇加10%",意味着能够抵御流量高达12.23万立方米/秒的特大洪水。更让人惊讶的是,三峡大坝使用的特种混凝土越泡越结实,从建成初期的25兆帕抗压能力,如今已提升至43兆帕,几乎翻了一倍。 为了应对特大洪水,三峡大坝设置了23个泄洪深孔和22个泄洪表孔,在汛期能够通过这些孔道有序泄洪,确保下游的安全。这也意味着,在夏季汛期,大量的水不是用来发电,而是为了维持水位在安全范围内而被直接排放。 除了防洪,三峡工程还显著提升了长江的通航能力。自大坝建成后,三峡河段的通航能力从过去的1000万吨提高到了5000万吨,为长江航运业创造了约200亿元的经济效益。万吨级船队可以顺利通过,这促进了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作为一个旅游景点,三峡工程每年吸引约300万游客。虽然参观大坝本身的门票是免费的,但综合旅游收益每年高达500亿元,带动了周边地区住宿、餐饮、交通和文创产业的发展。 然而,任何大型水利工程都面临着生态平衡的挑战。三峡水库蓄水后,确实对库区鱼类的产卵和迁徙造成了一定影响,部分原生动植物失去了栖息地。对此,相关部门实施了鱼类增殖放流等生态修复措施,努力减轻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峡工程还在缓解下游干旱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干旱季节,三峡水库可以增加下泄流量,最大可达每秒1万立方米以上,有效缓解下游地区的旱情。这种调节能力,展示了水利工程的"平衡艺术"。
1979年我国打败越南后的反应,为何美国愤怒了,苏联却沉默不语?对越自卫反击战后
【3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