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时期,云南一直都是相对独立的存在,除了抗日时期出于国家大义出兵以外,其他大部分时候都听调不听宣。
蒋介石当政时期,前有龙云被称为“云南王”,后卢汉也被称为“云南王”,能被称王者,除了实力强大外,还代表了很大的独立性。
抗战结束没多久,蒋介石为了削弱滇军的实力,立马迫不及待地使用手段囚禁龙云,他这种行为难免会让龙云的旧部们心生怨气。
所以在解放战争中,滇军大部分都没有像中央军那样顽抗到底,而是选择了拥抱人民,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曾泽生将军。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滇军中有一位兵团司令就是怎么都不愿意投降,老上级龙云数次示意他,他就是不理,最终锦州城破后他也成了解放军的俘虏。
此人的名字叫做卢浚泉。
卢浚泉出生于云南昭通的一个大奴隶主家庭,当时他家中的奴隶就达到了上千人,而且他还有两个同样是大奴隶主的亲戚——龙云和卢汉。
有这样的家境,卢浚泉完全可以什么都不做,就能过上很好的生活,但他并没有安心地混吃等死,反而非常上进。1922年考入了云南讲武堂,1924年又考入了黄埔军校。
他毕竟早前就有一些军事基础了,所以在黄埔时期表现得比较亮眼,得到了蒋介石的赏识,还被批准留校担任第三期学生队区队长。
所以卢浚泉的身份还是挺复杂的,他既在滇军中身份显赫,又是蒋介石的嫡系“门生”。或许也是跟蒋介石的这层关系,让他最后没有起义。
1927年,卢浚泉返回了云南。这年的云南不怎么太平,先是龙云、胡若愚、张汝骥、李选廷四镇守使逼唐继尧下台,后来龙云又和胡若愚互相争斗,所以都很缺人。
卢浚泉作为龙云的亲戚,一回去就受到了重用,在98师担任参谋。
等龙云击败胡若愚,彻底掌控云南后,卢浚泉的职务更是直线上升,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军长,平均四年多他就能提升一个等级。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时任93军军长的卢浚泉率部跟随卢汉奔赴越南接受日本人的投降,卢浚泉还在短时间内担任过河内警备司令。这个职务相当有意思。
但滇军主力进入越南的这一时期,蒋介石命令杜聿明在空虚的昆明发动兵变,将龙云囚禁了起来,后龙云又被迫飞往重庆。蒋介石这一手使滇军出现了一时的混乱,他趁机将一部分滇军调到了东北战场。
卢汉毕竟没有龙云那样的威望,而且时局所限,他也无法明目张胆地跟蒋介石作对,因此卢浚泉也带着93军去了东北。
1948年3月卢浚泉兼任了锦州警备司令,这里也是他军旅生涯的最后一段。
1948年6月,卢浚泉升任为国军第六兵团司令官,最开始这个兵团只下辖了93军一个军,直到10月才把锦州周围的新8军、184师调了进来。
卢浚泉瞬间成了掌兵十万的高级将领,不过嘛,这个威风没享受多久锦州就解放了,他本人也成了俘虏。当时还在南京的龙云听说了这个消息后,气得大骂卢浚泉没用,这是为何呢?
原来龙云早就已经暗中联系过卢浚泉,示意后者等待时机起义。别看龙云被带离云南很久,他主政云南十多年,在滇军上下依然很有影响力。所以蒋介石才不敢杀他、所以他的三子龙绳曾与孔祥熙的女儿孔令伟当街枪战别人都不敢追究。
龙云已经看出来国民党大势已去,所以密令在东北的旧部有机会就起义,出身于滇军的60军长曾泽生服从了,但卢浚泉的态度很玩味。卢浚泉既不反对,也不赞同,就一直推脱着。
眼看卢浚泉要把滇军子弟带入火坑,龙云心中焦急,他与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关系很好,两人有过一个密约,希望情况紧急时,卫立煌能够帮助滇军离开。
于是龙云再次联系卢浚泉,让他去沈阳找卫立煌面谈,结果卢浚泉没去。后来卫立煌都来到了锦州,卢浚泉还是避而不见。
在卢浚泉的不懈“努力”下,数次大好的起义机会就此浪费。
所以这也无怪龙云会气得破口大骂,换做谁心里都冒火。不过卢浚泉还算有点道义,没去告发龙云,否则还真会出些岔子。
10月15日卢浚泉在突围时被解放军俘虏,开始了战犯生活。在功德林里,他与军统特务沈醉做了一段时间搭档,沈醉说他瓦匠功夫相当强,多年后还回忆道:他砌的砖墙和石坎,从来就没倒塌过。
1959年卢浚泉有幸成为了第一批特赦的战犯之一,除了他自己思想的改变外,还跟龙云、卢汉有些关系。龙云、卢汉在新中国也担任了高官。
后来卢浚泉担任过云南省政协专员、全国政协委员等职,曾撰写了《锦州蒋军被歼回忆》、《昭通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也算为还原那段历史做出过一定的贡献。
1979年卢浚泉于昆明病逝,终年80岁。
至于卢浚泉为什么不降,其实有两重原因,一是跟蒋介石的感情,在锦州战事吃紧时,蒋介石亲自给他发了一封电报,里面称兄道弟亲热至极,其中有一句“请吾兄固守待援”,给了他抵抗的勇气。
有意思的是,当卢浚泉拿着这份信给93军军长盛家兴、新8军军长沈向奎看的时候,双方的态度截然不同。卢浚泉感动得涕泗横流,而另外两人却很有几分不屑,直接说:老先生一到没办法的时候,就赶来称兄道弟,这顶个屁用!
还有一个不愿降的原因是怕连累卢汉,据卢汉的女儿卢国梅回忆:卢浚泉拒绝起义是顾及到卢汉的地位,他怕自己起义后蒋介石会迁怒卢汉,从而把云南变成一片焦土。
倒也还有几分情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