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买日本“辐射鱼”,出口遭拒后,岸田文雄准备来硬的

苹果谈历史 2024-08-29 21:44:44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文 | 章仕仁

前言

转眼又到了8月底,距离日本首次排放核污水已经过去了一年之久。

在这一年中日本共排放了8次核污水,其规模也达到了6万吨之多,对其周边乃至全世界的环境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让很多人对海鲜望而生畏!

面对日本这样不顾他人健康的做法,中国也是立马发布了对日本海产品的禁令。

海产品出口被限制,日本也是陷入了被动之中,在这一年中日本不止一次的要求中国解除禁令,但是中国一直没有松口,遭到拒绝后,岸田文雄准备来硬的!

核污水的滔天巨浪

自2023年8月24日,日本福岛核电站开启了核污染水排海的闸门,一股无形的巨浪便在太平洋上空悄然掀起。

一年来,这股巨浪不曾停歇,如同一场看不见的海啸,悄无声息地席卷着整个海洋生态系统。

在这短短的365天里,日本已经进行了8次核污水排放,总量惊人地达到了6.3万吨。

这个数字乍看之下或许不够震撼,但若将其换算成奥运会标准游泳池的容量,那就相当于25个满池的水量,然而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仅仅是日本储存的130万吨核污水中的沧海一粟。

核污水中含有多种放射性物质,如铯、钴等,它们的半衰期长达数十年甚至上千年,这些物质一旦进入海洋,就会融入复杂的海洋生态系统。

它们可能会被浮游生物吸收,然后通过食物链逐级传递,最终积聚在大型鱼类体内,而这些鱼类,很可能会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

不仅如此,这些放射性物质还会随着洋流漂移,太平洋的洋流系统复杂而广阔,这意味着核污染可能会影响到远至美洲大陆的海域。

科学家们警告,这种影响可能需要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全显现。

然而,核污水的威胁并不仅限于海洋,在福岛核电站内部,事故频发也令人担忧。

仅在今年8月,就有5名工作人员被核污水溅射,他们所穿防护服的辐射量超出了规定数值,更令人不安的是,13日还发生了25吨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水泄漏事件,这些意外事故无疑增加了人们对核污水管理的忧虑。

面对如此严峻的情况,日本政府却似乎在试图淡化影响,他们反复强调核污水经过处理,符合安全标准,甚至安排首相岸田文雄公开食用福岛海产品以示安全。

但这种做法能否真正消除人们的担忧?核污水排放对海洋生态的长期影响究竟如何?各国又该如何应对这一全球性的环境挑战?

中国的铁壁铜墙

面对日本核污水入海的决定,中国如同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铁壁铜墙。

2023年8月24日,就在日本开始排放核污水的当天,中国海关总署果断发布公告,全面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这道禁令犹如一把利剑,精准切断了日本水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通道。

这一决定对日本水产业造成的冲击可谓是惊涛骇浪,要知道在禁令实施前,中国可是日本水产品的最大买家。

2022年,日本对华水产品出口额高达80亿元人民币,约合900亿日元,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日本渔民和水产从业者的生计。

一夜之间,他们赖以生存的市场就这样消失了。

禁令如同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引发了一连串的经济反应,日本水产品的批发价格应声下跌,扇贝等海产品的价格更是跌入谷底,曾经热闹非凡的渔港和鱼市场,如今冷清了许多。

渔民们望着满舱的渔获,却不知该往何处销售,这种无力感恐怕比海上的风浪更难以承受。

日本政府试图通过开拓新市场来缓解压力,数据显示,日本对美国的扇贝出口同比增长了一倍,对越南的出口更是激增了九倍,然而这些努力就像是在大海中舀水,难以填补中国市场留下的巨大空缺。

毕竟,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持续增长的消费能力,是其他市场难以企及的。

中国也在积极寻找替代品源,印度尼西亚、英国和阿根廷等国的水产品正在中国市场占据越来越多的份额,这种市场格局的变化,无疑会对全球水产品贸易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的禁令并非无的放矢,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我国始终保持高度警惕。

核污染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这种潜在风险是我们不愿也不能接受的,面对日本政府的多次交涉和施压,中国的态度始终坚定不移。

外交部发言人的回应掷地有声:日本核污水排海是单方面启动的,中国为维护食品安全而采取的措施是完全必要的。

在这场关乎民生、环境和国际关系的博弈中,日本水产业又将如何在失去中国市场的情况下寻求生存之道?这场跨越国界的"水产之争",又将如何影响两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经济格局?

岸田的软硬兼施

面对中国的铁壁铜墙,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展开了一场软硬兼施的复杂博弈,犹如一位老练的棋手,他在外交棋盘上走出了一步又一步精心计算的棋子。

岸田文雄祭出了"软"的一手,他频繁在国际场合呼吁中国解除禁令,试图通过外交斡旋来化解僵局。

这位首相甚至亲自上阵,在镜头前津津有味地品尝福岛海产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日本水产品的"安全性"。

这一幕堪称现代版的"霸王别姬",只不过这次的主角换成了鱼虾贝类,岸田的用意很明显:既要安抚国内渔民的情绪,又要向国际社会传递信心。

然而,这种"公关秀"似乎并未打动中国,于是,岸田又使出了"公关"的杀手锏——邀请国际原子能机构专家实地考察。

这一招颇有"请神容易送神难"的意味,因为一旦国际机构介入,事态发展可能就不再完全在日本的掌控之中。

当"软"的一面收效甚微时,岸田开始亮出了"硬"的一手。

就在核污水排海一周年之际,他计划召开相关阁僚会议,意图在今年秋季制定针对性的经济对策,这个时间点的选择颇具深意,既是对一年来成果的总结,也是对未来行动的宣示。

岸田的"硬"招还包括修改相关法律,扩大对渔船和养殖设施的支援。

这些措施虽然表面上是为了帮助本国渔民,但实际上也在向国际社会,尤其是中国释放信号:日本有决心也有能力长期坚持核污水排放政策。

更值得注意的是,岸田文雄正面临着支持率持续下滑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他对核污水问题的强硬态度,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被视为一种"转移注意力"的政治策略。

通过在对外问题上展现强硬姿态,他希望能够重新赢得国内民众的支持。

然而,岸田的这套组合拳能否真正奏效?软的一面能否软化中国的态度?硬的一手又能否真正保护日本水产业的利益?

在这场复杂的国际博弈中,日本下一步又将如何行动?

日本困境凸显

失去中国这个巨大市场后,日本水产业犹如一叶扁舟,在茫茫大海中寻找新的港湾,他们的目光投向了美国、越南等国家,希望能在这些市场找到新的生机。

数据显示,日本对美国的扇贝出口同比增长了一倍,对越南的出口更是激增了九倍,这些数字乍看之下令人振奋,仿佛在寒冬中找到了一丝暖意。

然而现实却如同一盆冷水,将这些希望浇得透凉。

尽管新市场的开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体出口量仍在持续下滑,这就像是一个漏水的桶,即便不断往里面加水,水位依旧在下降,失去中国市场造成的缺口,实在是太大了。

全球水产品贸易格局正悄然发生变化,印度尼西亚、英国和阿根廷等国家的水产品正在中国市场占据越来越多的份额。

这些国家就像是等待多时的替补选手,终于等到了上场的机会,正在奋力抢占市场份额。

最令人揪心的莫过于日本国内的情况,核污水排放一周年之际,日本民众自发组织了抗议活动。

"不能成为核灾害加害者"的口号在街头回荡,反映了民众对政府决策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忧虑,这些声音就像是暗流,在社会表面下涌动,随时可能爆发。

渔民们的处境更是雪上加霜,他们不仅失去了最大的出口市场,还要面对国内消费者对本地海产品的疑虑。

即便政府承诺提供赔偿,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在550份赔偿申请中,仅有180份获得批准,许多渔民因无法提供直接证据而被拒之门外。

这种情况就像是一场残酷的游戏,规则由他人制定,而渔民们却不得不参与其中。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问题并非短期内就能解决,核污水的排放计划将持续数十年,这意味着渔民们可能要长期面对这种困境,他们的未来,就像是被核污水污染的海洋一样,充满了不确定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政府还在大肆宣扬"风评被害",试图将问题归咎于外界的"误解"。

然而,这种说法能否真正解决问题?在这场关乎民生、环境和国际关系的复杂博弈中,谁将是最终的赢家,谁又将是输家?

结语

核污水入海,不仅是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纷争,更是关乎全人类的重大议题。

海洋这个覆盖地球表面71%的蔚蓝世界,是地球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共同的家园,然而核污染的阴霾正在这片蔚蓝上空蔓延。

从福岛核电站排出的核污水,将在未来30年内持续影响海洋生态,这不仅关乎水产品的安全,更涉及全球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面对这一挑战,国际社会需要摒弃狭隘的国家利益观,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我们必须认识到海洋的健康与人类的福祉息息相关。

信息源:

1.环球网:2024年8月26日,“日媒:自从一年前禁止日本水产品以来,中国开始转向进口南美洲产品”

2.澎湃新闻:2024年8月15日,“支持率处于“危险水域”,岸田文雄执政近三年的四个关键词”

0 阅读:62

苹果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