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到底是科学还是艺术?从“器材党”和“音乐党”的争论聊起

数码听的老蜗牛 2024-10-23 21:48:48

玩音响这么多年,笔者接触过很多发烧友,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个群体里居然还可以分成两个阵营——“器材党”和“音乐党”,并且两个党派在网上争论不休,甚至互相攻击:“钢琴声都听不出来还好意思玩?”、“9.9的地摊耳机听得津津有味也是搞笑”……我觉得大可不必。

“器材党”里不乏数码产品玩家,他们更喜欢折腾高素质音响器材,动手能力强,听什么搁一边,追求严谨、极致的效果不妥协,折腾过程中寻找创新和惊喜更重要。他们追求的不仅仅是音响重放音乐的功能,更是更好的数码产品所带来的体验和感觉。

而“音乐党”更在意音乐本身,享受音乐带来的美妙感觉,至于音响器材差不多就行,收音机都能听得泪流满面。

这更像是科学与艺术的碰撞(或者说是大学里的理科和文科)。科学强调客观、精确和可重复性,追求真理和实用性;而艺术则更注重主观感受、个性表达和情感共鸣,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多样性。

但我觉得科学和艺术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源于人类对未知的探索和对美的追求。

比如前几年我在做探店节目时候认识的王老师,他是北京音响圈一家老店克瑞卡丁的老板,学音乐出身,早些年在《音乐周报》供职,也为广播电视作品写一些插曲等东西,后来教钢琴,一直在做音乐相关的事儿,后来受同学影响,开始做音频设备销售。

他就是一个非常注重音乐本身的人,也属于根正苗红的科班出身,但是对科技、电声技术并不排斥,乐此不疲地给我讲解录音与SACD、DSD、DSF之间的关系,并且非常热衷于使用环绕声系统听音乐。

这是让我最诧异的,因为很多侧重音乐的玩家甚至器材党都不太能接受多声道音乐,虽然环绕声是相对立体声更为先进的,可以带来更真实的全方位空间感的新技术。

现实中同等预算购买的环绕声系统,确实会有相对音质下降的情况,因为同等价位的立体声和环绕声系统放在一起对比是不公平的,解码器对应的声道数量、音箱数量变多,单个设备的品质必然就要下降。

但是它带来了一个巨大的优势,除了更好的空间感和环绕声,原本靠两个音箱在中间结像,对听音位要求极高,基本只有一个“皇帝位”,有了中置音箱以后,听音位受限的情况就被很大程度上解决了。

音响到底是科学还是艺术?王老师给出的答案是兼而有之:“音响器材设计和生产都是技术活,不过都需要有艺术审美。很多人都在盲目追求好声音,却忘了音乐,乃至生活本身才是最美好的,音响产品存在的意义,就是传达艺术,用艺术点缀生活。”

我个人应该属于“器材党”,从小就喜欢拆东西,鼓捣收音机天线,多收听到一个电台就高兴一整天。后来可玩的东西多了,随身听、电视、组合音响、家庭影院(VCD时代的家庭影院和现在有很大区别)、游戏机、电脑……虽然我学的是软件工程,但却对硬件更感兴趣。

直到十多年前真正进入这个行业,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玩音响上,我也一直把他们作为一种科技产品来看,而不是艺术品或者古董收藏,虽然有些真的是艺术品,而且使用寿命长到可以把我送走。

音响到底是科学还是艺术?我觉得更侧重科学,或者说它是现代科技的结晶,音响器材本身就是不错的玩具(仅代表老蜗牛个人观点)。

依靠材料科学和电声技术,音响在高度忠实还原信号的基础上,允许设计师(艺术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二次创作。至于最终呈现出来的是领导裹脚布一样又臭又长的讲话,还是音乐节嗨翻全场的节奏,就是艺术范畴了。

其实没必要党同伐异,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玩得高兴就好。

最后,我觉得让家庭影院“器材党”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捧着手机看电影,往大了说是对导演的不尊重,往小了说是浪费了好片子。特别是战争、动作大片,和在环绕声影院里看到的完全是两回事啊。

0 阅读:5

数码听的老蜗牛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