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在网上看到某学校将课间10分钟改为5分钟,有专家解读这种改变带来的种种“好处”。比如:1)课间只有5分钟,学生们如厕的时间都不够,如何解决呢?
曰:课上随时可以去,不必打招呼、想去就去,这与社会实际是一样的,社会上哪个单位规定非要在某一时间才能做?
再如:2)由于实行的是走班制,上节课下课,学生就必需快速赶往下节课的地点,由于时间紧,省去了课前的行课机制,尊师重教的传统还有吗?
曰:“你在工作单位尊敬领导,需要问领导好,同事好,请坐,这一套吗?如果成人社会不需要,那学校也不需要。”
其解读理由竟然是源于“学校是社会的浓缩和预演”的理念。首先,我只能说其解读的依据太过偏颇,这是对学校作用的误解与误导。学校的主要任务(由教师来完成)是传道、授业、解惑,学校是育人成才的场所,虽然学校也有“社会预演”的角色,但这个预演的角色只是学校众多角色中的一部分,绝不能放大到与学校的责任与任务等同。
学校通过教师实现其教书育人的目的
再者,具体到前面提到的两个问题,问题1:课上如厕不打招呼想去就去,如果在班上的某些学生有从众行为,班上突然走了一半,请问这课还上不上了呢?说什么这可以倒逼教学改革,逼迫老师考虑那些如厕的学生,不要满堂灌。请问搞些新的行为就是教学改革吗?现在哪里的学校还提倡满堂灌?学生大都是未成年人,其行为规矩是必须要有的,无规矩何成方圆?如真的考虑一堂课讲得太多,为什么不考虑改革每节课的课堂时间,而非课间时间!学生连续上课,相对要比原来更长时间久坐,对学生的身体影响有过考虑吗?
问题2:拿社会单位上问不问领导、同事好,来对比学校的行课礼制度,简直就是在偷换概念。试问,这两个场景下的事是一样的吗?行课制度是一种尊重的体现,也是一种行为礼仪的培养与熏陶,社会同样需要尊老爱幼、需要行为礼仪,需要相互尊重,这些也是成人之间所必须的为人处世之道,而这些行为礼仪恰恰就应该是在学生时期逐渐养成的一个良好习惯,绝不能敷衍回避,一推了事。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比如一天减下来的课间时间有一个小时,这一小时定义为学生的“自主时间”,操场、教室、走廊等等学生可在任何地方自主做其事,有老师监管,不知道有多少老师,如何能监管过来,这种监管不会只是说说而已吧?
答疑解惑
当然这里也决不是说课间10分钟改为5分钟就一定不好,好与不好只能在实践中去验证,这里只是感觉某些专家解释其“好处”的理由根基太过牵强无理,忍不住想说几句。但愿改变真的会带来实质的益处,让担心的人们成为杞人忧天。任何一个新事物的产生,都必须全方位的考虑其对我们的影响,尤其对下一代教育的影响,因为每个人的青春岁月都不可能重新来过!
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