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内动体认法”教会人怎么动,建立新的动作模式【一】

京京聊太极 2024-07-30 22:17:10

此文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太极拳体悟,同时也是一个新的开始。

故而我不以以前的系列名称命名,而单独称其为“内动体认法”。

下面先做一些理论铺垫:

内家拳功法对人体机能的修复、锻炼和提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放松身体;2. 恢复良能;

3. 强健身体;4. 强壮筋骨;

5. 动态建模;6. 自然而然。

这几个步骤是逐层深入的,也是内家拳历代先贤不断实践探索出来的,对人体调理的不二法门。

也就是人体的正确使用和维护方法。

内家拳,某种程度,可以视为是人体的正确使用手册。

前面介绍过的丹田呼吸法,洗膀、转腰、活髋,深蹲等功法,大致可以视为对应的是1-4阶段的功法需求。

而这次介绍的“内动体验法”,则是专门针对的第5阶段“动态建模”。

怎么理解这个“动态建模”呢?

顾名思义,就是教会人怎么动,建立新的动作模式。

普通人是不会正确的运用自己的身体的,我们日常的很多身体动作、姿势、动作方式都是对身体的过度消耗、粗暴乃至错误的使用。所以极易带来身体的不适。

而这个“动态建模”,就是在经过了前面的恢复身体、强壮身体之后,重新教人如何正确的运动身体。搞清楚身体各个部位应该建立怎样的相互协作关系,怎样在消耗最小、最合理(不粗暴、错误)的情况下运用身体。

我们这个“内动体认法”, 则相当于是重新教人学走路。人是通过由爬学走,之后才逐步掌握日常生活的各种运动方式的。起到这个意义的作用。

那么,这个“内动”二字又如何理解呢?

如果把臂、腿等部位的骨节和肌肉所做的动作称之为“外动”,那么脊椎、骨盆、肩胛等在身体内部所做动作便可称之为“内动”。

普通人都是四肢等“外动”部位主动性强,而骨盆脊椎等身体躯干部位不会动。

以树木做比喻的话,四肢被称为“梢节”,身体躯干部位被称为“根节”。

内家拳称梢节主动者的运动为“以稍带根”,而根节主动者的运动为“以根带梢”。

正确的身体运动法是“以根带梢”的。

“内动体认法”就是帮助大家体认这种运动模式。

“内动法”初级阶段的要求是“以外导内”,即用幅度较大的外形动作,来激活内部的关节、筋腱,使其产生相应的运动。有点像旧式的发动机,要先用摇把来点火启动一样。

过去师傅们一般是只教外部动作,不提对应的“内动”。先让弟子们成千上万遍的重复,然后等着看谁“碰”出了里面的“消息儿”,来找师傅印证。以此甄别弟子的毅力、悟性和缘法,淘汰那些不下功夫苦练或只练不思考的人。

为了普及内家功夫的好处,就不这么为难大家了,我把外形对应的“内动”直接点出来,为大家省去一点思考和猜测的时间。

下面开始:

起势—收势

具体动作:

一、预备式

1、两脚左右分开,两脚距离与肩同宽,两脚尖朝向正前方,两膝盖放松,略微弯曲即可。

2、身体正直。头部、颈项部位正直,躯干部位放松。

3、两手自然下垂,手心向内,置于两腿外侧。

如此静立5—10分钟,然后开始做动作。

二、起势——身落手起

1、按照“蹲起”的要领,先放松腰椎,体会尾椎骨如同一枚秤砣般,产生垂直向下的松沉劲感,带动骨盆后缘下沉,臀部下坐。

内动发生:当腰椎被尾闾下沉产生的牵引力拉直时,体内会发生如下变化:

(1)命门自然后贴,而肚脐处对应地产生向内的抽劲,如同用肚脐吸了一口气一般——丹田呼吸法有认真练习的话,此处当体会到没白练。

(2)小腹自然内卷,与上腹部上下合扣,在腹腔内形成一个球的感觉,并带有膨胀感。

如果是普通的曲膝下蹲,则丹田内无任何感觉。

2、在身体的内、外动作运行正确时,脊椎两侧的“竖脊筋”自然会产生强烈的、向下的抻拉感(与“蹲起”功法中下蹲时的腰筋感觉一致),牵引两肩胛向下沉降(与“洗膀”时肩胛下落时的感觉一致),肩胛下沉带动双臂开始上升。如此躯干下沉,手臂上升,两者相对运动,直到两手与肩等高时停止,转入下一个阶段。

内动发生:在这个过程中,骨盆相当于拉起吊桥的绞盘,背后的纵向筋腱相当于钢丝索,双臂如同古代吊桥的桥身。绞盘向后翻卷,拉动钢索,顺着“腰—>背—>肩—>臂—>手”这个次序向回抽,一点点将手(吊桥远端的桥头)抻拉而起。

如果是直接用胳膊往上抬,则后背、手臂无内在的筋腱抻拉贯通的感觉,并不会产生于躯干动作的呼应感。。

三、收势——身起手落

两手缓缓向后画弧收近身体,两肘左右横撑。

当两手收到两肩前,两锁骨上方时,沿身体两侧的“肩胯连线”(锁骨中线到腹股沟的连线,大概相当于背带裤的背带所在的位置)向下按。

与之同步的,躯干部分,要以头引领脊椎,借助两手下按之力,依照“蹲起”的要领,带动身体缓缓地向上升。

当两掌按到两胯前的时候,身体应正好升高到预备式时的高度。

内动发生:人如同站在深水处,手掌如同向下压水,身体借助手的按劲,向上撑起来,将头探出水面。此时,脊椎向上长,骨盆在脊椎的提拉下,垂直向上移动。

如果是蹬腿站起来,或是身体不动,只是手往下按,则脊椎和骨盆不会产生向上提拉感与向下沉坠感同时存在的感觉。这也是内家功夫所谓的“二争力”。

起势和收势两个动作连贯起来,正好是身体上下蹲起一次(本质是体内脊椎和骨盆的上下运动),同时带动双手在身体正前方画一个上下为长轴的椭圆。

如此反复,动作要尽量缓慢匀速,刚开始可以10次蹲起为一组,以后慢慢增加数量。总量根据自己的身体承受能力安排。

注意不要出现耸肩、挺胸、低头、仰头等现象,要尽量保持周身舒松,面部自然、放松,口轻闭,眼睛平视前方。

四、呼吸法

练习时注意保持自然呼吸即可,刚开始一般呼吸都跟不上动作,可以在一个动作中换几口气,保证呼吸顺畅。不要憋气,尤其不要刻意去追求呼吸和动作同步。

等呼吸变得自然深长地时候,再与动作配合,一般是手起身落时吸气,手落身起时呼气。

要点提醒:

1. 内动发生部分的内容,慢慢体认去做即可,不必苛求一步到位。这是跟大家立一个目标,而不是作为一个动作要领出现。

2. 所有的动作都是在放松、舒适、自然的状态下做的,其内动也是在这种状态下发生的,绝对不会产生费力、用力的状态。如有这种感觉,说明做错了。

3. 之所以叫“体认法”,就是让大家在做动作时去体认“内动的自然发生”,而不是让大家努力去做出这个内动来。后者是自欺欺人。

4. “身落手起,身起手落”是内家动态第一要点,学者切切!

前面我们介绍了内动法的“起势—收势”动作。

作为内动法的基本的基本,“起势-收势”强调的是“上下”的运动,以及上下运动态下的身手协调。这是因为上下运动,是所有内动的基础,是最初级的内动,是内动的基本功。

希望大家都有认真体会并初步掌握好它了。

“起势-收势”体认熟练了,就可进入下一步,内动法之二:云手。

“起势-收势”是上下运动。“云手”的核心则是横向移动——可能有的朋友已经想起来了,我们练习过类似的动作,就是“活髋法”——是的,没错,你前面的任何练习,都不是无用的,都是后来的基础。大家在练习云手时,可以好好运用上你“活髋法”的基本功。

云手除了强调横向移动之外,还有左右转动,以及在横移、转身条件下手臂与身体的协调。这些也请大家在练习时认真体认。

请大家注意看下面的动作要领:

预备式:高马步站立,两脚之间的距离大约两倍肩宽。身体如坐高凳。两手左右平伸,与肩等高,两掌心向外撑。

第一动:

(1)右手定在空中不动,身体按照“摆髋法”的要领,以骨盆为动作主体,整体向右横向平移,重心移到右腿。

(2)右肩松开,腰轴右转,身体转到右四十五度。同时,左膀放松,左臂以肩关节为轴,在身体的带动下,向下、向右、向上,经小腹前,如钟摆状划下弧线到右肘部。

(3)左髋放松,左脚也像钟摆一样,在身体横移的拖曳下,擦着地面收到右脚旁,两脚间隔一个拳头的距离。左脚掌虚黏在地面上,只有脚跟微微离开地面一丝即可;

第二动:

(1)左髋关节松开,左大腿向左横开,带动左脚跨一大步,落地。注意此时重心仍在右腿上,不要起伏,也不要晃动。

(2)重心(骨盆)平缓地从右向左横向移到左脚上,左手继续是以肩关节为轴,由右手肘部向上起,到眉高。左手掌向前,然后腰轴向左转动(即“转腰法”),身体正面朝向左四十五度,同时带动右臂像擦黑板一样,向左水平划一横线,运动到手臂的自然长度为止。

在左手运动的同时,右手自右向下、向左,经小腹,划下弧形至左肘部。注意两手是同步运动。

(3)右腿随着身体的左横移,被“拖”到左脚边,脚掌虚黏地面。两脚间隔一拳远。

第三动

1)右脚踏实,重心从左脚平移到右脚上,左脚变为虚黏地面。

(2)腰轴右转,身体朝向右四十五度,带动右手自左向上到眉高,然后向右水平划一横线直至右边,定住;同时左手划下弧形到右肘处。(即第一动的完成态)

第四动(同第二动):

(1)左脚再向左横跨一大步,然后重心从右腿横向平移到左脚上,左手由右手肘部向上起,到眉高。由腰轴向左转动,朝向左四十五度,带动左臂,向左水平划一横线,运动到手臂的自然长度为止;同时,右手自右向下、向左,经小腹,划下弧形至左肘部。

(2)右脚随着身体的左横移,落到左脚边,脚掌虚黏地面。

然后继续做,可以一直向左云,也可以做3——5个之后,改为向右云。

云手是“髋(带动腿)的横向摆动”、“腰轴(带动身体)的水平转动”、“肩胛骨(带动手臂)的圆周运动”三者叠加的复合运动,也恰好是三个“健身法”动作的集成。

这里,我特别选取了孙氏太极的云手作为体认动作。

因为孙太的云手,手上没有螺旋缠丝,腿上没有插花倒步,特别简洁,把可能分散练习者注意力的四肢梢节的细节动作全部取消。只保留了躯干大关节的动作。更多精彩请关注和美太极公众号,这样可以保证练习者集中精力体会髋、腰轴(脊椎)和肩胛骨的协调运动。

做这个云手的动作时候,可以想象自己面对着一堵墙,双手拿着两个板擦,身子横向移动,一直向左(或向右)擦过去。

以下几点再次提请大家注意:

1. 横移,这个概念一定要确立起来。这是第二种基本内动,务必认真体认。

2. 起势收势确立的是“上下”运动的概念。

云手就是要帮助练习者建立纯粹的“左右”运动模式,记住是纯粹的横移,不要出现左歪右斜,前俯后仰的身体变形。就像螃蟹一样,不带有一点向前的意思,完全改变平时身体重心移动非前即后的习惯。

这就把人带入了一个类似“婴儿重新学走路”的状态,这时候,人的注意力才会回归到自己身体上,认真地“观察”自己的手脚、臂腿、肩胯、脊椎是怎么动作的。在这个基础上,才可能进一步引导注意力深入体内,去“体认”体腔内大关节上附着的小肌群的运动,并逐步建立一套“脊椎带动四肢”——一种类似于爬行动物的身体协作模式。

3. 注意做左右转动的时候务必以“四十五度”为标准度数,不要多也不要少。这也是一种内动要求,以后会重点讲解,本次不做重点要求。

4. 手臂动作时尤其注意肩膀的放松,这样才能体认出手臂动作与身体动作的协调,慢慢体会到手臂动作是被身体动作带起来的,而不是被动的与身体动作协调。切切。

PS: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地看,不盲从。祝各位武运昌盛!

0 阅读:1

京京聊太极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