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岳阳华容县团洲乡洞庭湖堤坝发生决堤,大水导致堤坝出现220米溃口,奔涌的洪水冲出,很快就淹没了附近农田、道路、村庄。因此,离湖区较近的地区,大水很快就淹到了农房房顶,大量村民不得不紧急转移。
受此灾难,却也是始料不及,不过还是也希望溃口能够早日封堵。不过,灾情之下也偶会出现一些解压趣事。
这不,就有网友拍下这样一幕,也算是较为有趣了。
洞庭湖决堤,也造成了大量湖区鱼类从缺口流出,有网友拍到,自家被淹的院子里,涌现了大量的鱼儿,黑压压一片,感觉都有上万斤。
网友一:这是一场送上门的泼天富贵。
网友二:是不是淹水前,门口的粮食没有收,直接变成了重窝。
网友三:快开门,让它们进门,关门打鱼。
虽然洞庭湖决堤灾情严重,不过侧面也反映出了,洞庭湖里的鱼是真的多!那么,为何大水过后,鱼会成群聚集在村庄里?
洪水肆虐,鱼都会找避难所了!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每次洪水过境,总会有大量的鱼类进入村庄、街道、农田。难道,它们就这么喜欢与人类一起共存吗?
其实,对于鱼类来说,这算是一种本能习性吧。因为,但凡大水过境,洪水会淹没很多地方,而民房建造的地方,相对而言,地势都比一般的要高出一些。
并且,民房结构复杂,对于鱼类来说,就相当于一处藏匿地。同时,刚淹没的地方,对于鱼类来说,会有很多新鲜食物,因此,这些都是吸引鱼类聚集的主要原因。
再有,鱼类还有一种习性,那就鱼游浅滩,在大水之下,鱼类会伴随水流而走,很多鱼类会游到较浅的地方。
而洞庭湖作为长江流域的重点水域,更是有着“鱼库”之称,这场洪水也让大量鱼类由湖区涌出溃口,进入村庄也实属正常。
长江“鱼库”,曾年产1.6亿斤洞庭湖是长江流域的重点水域之一,也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总面积达到了2740平方公里,因地处长江流域,也造就了洞庭湖鱼类的丰富资源。不是有这么一首老歌,其中有几句就是描述洞庭湖的丰富鱼资源:“千张白帆盖湖面,金丝鲤鱼装满舱”。
据统计,洞庭湖有鱼种类117种,主要以鲤鱼、银鱼、凤尾鱼,以及青草鲢鳙等四大家鱼为主。湖区水质优越,矿物质含量丰富,因而也养出了湖里丰硕的鱼类品质。
并且,在上世纪90年代,洞庭湖的渔业产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年捕80万吨。不过,好景不长,随着工业发展,水质污染,以及滥捕现象严重,最终也导致了洞庭湖水域的生态出现了严重破坏。
在长江禁渔之前,洞庭湖科研部门就对湖区进行了多次勘查,最终发现,湖区曾经的稀有鱼种消失近30种,如刀鱼、鲥鱼、白鲟、白鳍豚、鳤鱼等,皆是毫无存在踪迹。
洞庭湖如此,长江亦是如此,于是,为了治理长江。我国最终对整个长江实行了为期十年的禁渔政策。
随着长江的十年禁渔实施以后,洞庭湖的鱼类也正在飞速恢复着。许多稀有鱼种也因此有了重建族群的迹象。
洞庭湖禁渔了,在短短的几年里,鱼类的数量确实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据当地的老渔民表示:洞庭湖在禁渔后的几年里,到处可见黑压压的鱼群在沿岸戏水。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号称长江最“神秘”的鳤鱼,如今更是频频出现在洞庭湖水域。
据湖南省水生生物资源监测站的科研人员介绍,洞庭湖流域,近些年来,已多次发现了鳤鱼的踪迹。
2021年,洞庭湖考察组,在于南县草街水域,就一次性发现了两条鳤鱼,体长分别达到了34厘米、33.8厘米,
在2023年11月29日,他们在沅江澧水的一次鱼资源监测时,就发现了“消失”多年的鳤鱼。而此次发现的鳤鱼个体中,最大的一尾,体长达到了62厘米,体重接近5斤。
据了解,上次在洞庭湖发现鳤鱼的踪迹,这还要追溯到30年前。而如今,洞庭湖鳤鱼之所以会有重组种群,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禁渔以后,洞庭湖的生态得到了极大的保护。
所以,整个水域的鱼虾、水草也都丰富了起来,鱼类有了充足的食物来源,也少了后顾之忧,便也开启了欢乐无忧的繁殖。整个洞庭湖的生态在恢复,鱼自然而然也就越来越多。
结语从长江禁渔以来,近两年的生态恢复一片大好,但是,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近几年来,洞庭湖不是经历干旱,如今又遭逢洪涝、溃堤,确实也是几经波折啊。不过,虽说如此也希望至此以后,洞庭湖流域越来越好,长江越来越好。
好了,对于洞庭湖,大家有何想法,欢迎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