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

三峡新机张彬 2024-09-28 15:22:45

穿越时空电影故事

文/向东

时光流水无痕,岁月流逝如梭。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如春风有约,在屈原的故乡宜昌如期而至。

“龙舟又荡旧时波 锣鼓频催破浪梭 香粽惊涛生楚韵 忠魂傲世唱骚歌 秦兵大阵亡漳水 漁父哀郢起汨罗 听艾怀兰说故事 江南塞北舞婆娑”

摄影:张彬

楚歌声中,只見屈原头戴切云高冠,身披月光皎洁斗篷,腰佩陸离宝剑,站立在龙舟前,轻驾千倾碧波,飞渡万重云山。

屈原在現代青少热烈的鼓乐声,鲜花人群夹道的欢迎声中和“欢迎大夫親临天问学校”的跨街大横幅下,来到了宜昌长江大桥側畔,西坝庙嘴天问学校。

摄影:张彬

校长高正华率学校高中、初中、小学学生代表,向屈原献花,献红领巾礼毕,迎进天问学校客厅,厅中央彩屏立闪出:“弘扬屈原求索精神,努力办好天问学校”字幕和《屈原天问国画肖像》、《屈原汨罗投江殉国画像》。

摄影:张彬

校长高正华:“屈原大夫,我代表你家乡楚国的子子孙孙后代,宜昌409万人民热烈欢迎老祖宗您親临天问学校指导教学!”

摄影:张彬

屈原连连作揖道:“非也一非也!吾久闻尔学堂教学子勤学求索,有“两自”,“三小”之高招。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后生可畏,我当虔心討教也。”

交談间,学生端上秭归脐橙道:“老祖宗,您尝尝,这就是您当年在《桔颂》中赞美的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您教会我们传种下来的脐橙,您尝尝甜吗”?

摄影:张彬

屈原:“甜!甜!甜!比我种的甜多哒,后生可畏,后生可畏。”

一女子端上一杯清茶道:“老祖宗.这是您老人家乐平里故居附近,九畹溪新采的雨前絲绵茶,您尝尝。”

摄影:张彬

屈原连呷三口,细品噙着老泪道:“唉,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们跟不上岁月啊,真乃岁月不饶人呀。九畹溪茶还是我儿时的茶,味也还是我儿时的味,可弹指间,我屈原一别故土故人已2000多年了啊……”

摄影:张彬

一小学生端上一盏甜茶点心。屈原尝尝,既清凉又可口,即问道:“如此冰清玉洁,晶莹剔透,这是何物?”

校长高正华回答道:“老祖宗,这就是您在《招魂》诗中写道的粔籹蜜饵呀。几千年来,它一直成为了我们楚地的风味小吃,后来,当阳,枝江,宜都一带,用甜米酒,橙粒煮荷包蛋泡粔籹,就更有风味啦!老祖宗我还要告诉您,現在它已成为了我们楚地丈母娘相中新女婿,首肯的佳肴啦。”

屈原连连笑点头道:“好!嗯,好味道。比我当年在楚王宫祭祀宴会上的粔籹好吃多啦!那时粔籹就是一种面拌蜜油炸的环佩形酥点,現在味道丰富多啦。学古仿古,一定要守正创新而不泥古。我若下次端午再来,我一定要把楚怀王邀来,让他也来尝尝2000多年后,楚人后代改造粔籹的古韵新味。”

摄影:张彬

茶罢,在学生大礼堂,在一片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中,校长把屈原请上讲坛:“同学们,静一静,静静,我们有请老祖宗给我们训示”

屈原正冠正襟,清音道:“莘莘学子,我楚之儿子儿孙众好!孔仲尼老先生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吾今日从2000多年楚国的丹阳,穿越来到西陵峡口天问学校,受到大家鼓乐夹道欢迎 ,我屈原更加不亦乐乎。

近些年,闲来早有耳闻,楚地有一所以我《天问》诗为校名,有近3000学子的天问学堂,吾久有拜访之意,今终成行。来天问学堂回想我两千年前写《天问》不胜感慨。

摄影:张彬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我在《天问》诗中,曾对前三皇后五帝,天上地下水中,人世百态发出了170多个问题,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没想到,今日之天问学堂从小就培养学子,事无巨细,凡事都要多提小问题,多观察小現象,多思考小策略的三小求索精神。鼓励学子自主学习,自我管理。

比我那时的敏而好学,勤于思考,强多啦!呜乎,我炎黄子孙若无从小立有求索之志,岂有天眼窥測宇宙,嫦娥天问飞船遨遊天穹惊世之殊?真乃长江后浪逐前浪,世上新人超古人,后生可畏,后生可敬也!

天问已成为了楚地连续七年的会考前三甲。其业绩昭昭,都值得我好好学习。

摄影:张彬

校长高先生要我讲讲我2000多年前的教人方法和育才宗旨,实不敢当,大有孔子面前卖文章之嫌,惭愧。

現今,与我所处战国末年,时过境迁,语言,思辯差距也比较大,很难说清白。

下面,我就给各位学子全息穿越再現,一个我当年在楚怀王手下当司徒时,奉诏为楚国察举挑选安邦治国人才的故事,请大家从这个故事中去细细品味。”

画面屈原顿时穿越时空,回到了战国末年。 全息还原再現出屈原当了楚国重臣司徒后,他时时不忘生他养他的家乡夷陵,一年,屈原请旨特回夷陵举行公开推荐察举,招贤纳士,要在家乡多挑选几个能为朝廷作贡献的人才。屈原回家招考纳贤的消息传出,夷陵方圆几百里乡里,纷纷举荐本乡贤能之士,赶来夷陵参加察举考核。

屈原主持察举首先筆试:皆考古文基礎“之、乎、也、者、亦、焉、哉”之类的文言常识应对,选出100名高分考生入围。

摄影:张彬

屈原主持科举第二场面试口答:屈原逐个分开出题,考生父母生辰日期何时?长江三峡有哪三峡?

出题平易,居然有60名考生不知或答错。

屈原很生气道:各位都是各乡举贤来参加察举的贤才,贤才连生养自己的父母生辰都不知道,贤在何处?怎谈孝道?考生出生在三峡地域,却不知三峡指哪三峡?怎样报答自己的家乡?

一个不知孝道,不懂了解家乡的考生,又谈何尽忠报国?学问再高又有何用?两场考毕,只剩下40名考生。

摄影:张彬

察举第三场破题作文:考题单一个“稻”字。40名考生进场,八仙过海各显奇能,洋洋千言 ,一揮而就。考毕阅卷,文章大多相近,皆归甲类,且难分伯仲。

屈原纳闷了,是考前考题泄密了?还是考生势均力敌,不分伯仲?或是……

屈原前思后想,终想出了一个好主意来鉴别考生高低优劣:公榜之日,40人入选数目不变,只与往察举考核不同的是增加了一场“躬身力行”的实践考试。

发榜当日,屈原在考场发给40名考生每人半升自己从秭归老家“玉米三丘”带来的稻种,要考生親自躬耕,視秋后时节谁的收成好坏,再最后定考察考核结果。

摄影:张彬

转眼到了秋后,屈原又回到夷陵来验收。考场门一开,立即有考生挑的挑,抬的抬,背的背,都带着丰收的稻谷来交卷。

披红挂彩的衙役们亦忙着验识谷类,开秤报斤:“1000”斤,”950斤”、“900”“880”“870”……过完秤,38名考生都在千儿八百斤左右,只有一名叫陈石的远安鸣凤考生,只交了一小盒300颗粒粒饱滿的谷粒,还有一名当阳半月叫段當的考生交了一盒280粒金灿灿的谷粒。

摄影:张彬

屈原看在眼里,一臉森严,不慌不忙清嗓对众考生道:“我发给大家每人半升稻种里,各只有三粒才是我家乡玉米三丘的良种,其余都是我亲自煮熟了不能发芽的稻种。大家手撫胸膛想一想,三粒种子岂可长出千儿八百的粮食?一个考生对国家不诚实,没有担当,分数考得再高,又有什么用!!!

唯有远安呜凤的陈石,当阳半月的段當,方为国家栋梁之材也”

一陣更胜一陣的雷嗚掌声,将时空隧道又迎回到了天问学生大礼堂,屈原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讲话。

掌声中彩屏上“弘扬屈原求索精神”更闪光亮。

0 阅读:0

三峡新机张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