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第二十条》:孩子们为何对校园霸凌视而不见?默不作声?

丁廙狐狸晨曦 2024-02-22 08:28:35

近日上映的电影《第二十条》,谈及“校园霸凌”问题,片中的老师说出了一个事实:

「被霸凌的孩子不愿意承认,看到的孩子不愿意指证。」

这确实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一代代年轻人十年寒窗苦读、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的事实;

从人才就业市场,到用人单位,对非本科学历、非一本学校、非985/211名校、非清北毕业的一整套完整的歧视链,从录用到升职,种种赤裸裸的差别待遇。

各个学校到老师,「多考一分就干掉一操场人」的内卷式狼性教育,

家长们对子女“未来阶层下降”的恐惧心态,「不甘心子女将来不能是人上人」的普遍心理;

言传身受下,当然就只能培养出一大批根深蒂固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那么这些人对校园霸凌现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是天经地义的么?

一个基本事实,真正学习天赋异禀、考试成绩永远前几名的好学生,是基本不会成为“被霸凌对象”的,因为那都是老师们捧在心头的心尖子,是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哪怕他家境贫寒,学杂费也会尽量宽免,因为他只要考进了名校,那就是学校继续争抢生源的活招牌。

真正被霸凌的,往往都是那些家庭背景一般甚至糟糕,而且学习成绩同样平平、看似就没有什么大前途的学生。

所以,其他“好学生”们,当然不可能愿意为了他们,去得罪那些形成了霸凌小集团的“坏学生”,影响自己的升学大计,未来的锦绣前程,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么?

——凭什么为你出头,得罪流氓小混混?我自己的身体,要是被打坏了,影响了升学考名校,那对得起父母的殷殷期望么?都省省吧,别道德绑架了,“圣父”“圣母”早就是臭大街的贬义词了。

所以,解铃还须系铃人,要制止和杜绝校园霸凌,不应该道德绑架,强求那些未成年孩子们去承担风险;归根结底,还是学校和家长,能否扭转「以分数为至高无上,以同学为竞争敌人」的内卷式狼性教育理念。

近年来的许多真实案例中,那些穷凶极恶的罪犯,甚至有许多是读书时考分甚高,名校就读的高材生。

他们从小到大,全部的人生目标,就是为了考上名校,出人头地,拼命去挤掉别的同学,好实现自己的“人生跨越”, 所谓“逆天改命”。

这些人就是被洗脑“多考一分干掉一操场人”、分数至上的模式下,从骨子里就成为了"精致利己主义者",把自己一切的成就,都理所当然当成了自己的“个人奋斗成果”。

然而,当他们如愿考上名校,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后,生活和工作一旦不如意,没有如他此前幻想的那样,将其他同龄人彻底踩在脚底,或者赢得了优秀异性的青睐,或者成功“掠夺”了配偶家庭的资源,就一步步走向堕落沦为反社会、反人类的犯罪分子。

类似的恶性案件时有发生,恰恰正源于其青少年时代,在失职父母与学业重压下,人格思想的极不健全,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极度扭曲。

而其家长们,往往自己就是精致利己主义者的言传身教,盲目地追求分数至上与私我利益,教唆孩子从小攀比\强压同龄人一头,自然就只能给社会贡献如此根本无益、甚至有害的朽木。

从这个角度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躺平”,不再热衷于结婚和生孩子,甚至出生率和新生儿一降再降,其实真的不算什么坏事,何必总有人非要忧心忡忡,危言耸听?

难不成在这些“人口神教”信徒眼中:

14亿中国人就应该永远一代代地激烈内卷?永远用8亿工业人口,生产出供养全世界80亿人口的各种产品?永远用几万件玩具几亿件衬衫,去换一架波音飞机?永远给其他发达国家当劳工和“人矿”?——一旦“人矿资源”下滑,他们就痛心疾首“长此以往,国不将国”了?

当人口数量下滑到一定的程度,人均可支配财富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准;

孩子们不再从刚进入校园,就面临激烈地内卷竞争;

即使天赋有限考不上名校,拿不到学历文凭,也有一辈子衣食无忧而且有尊严的其他出路;

学习成绩和高考分数,都不再决定一个孩子和一个家庭的命运前途时;

学校老师和家长们,教育孩子时:德才兼备,德在才先,才不会成为一句“政治正确式”的空话。

到那个时候,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见义勇为抵制霸凌的孩子,当然也就越来越多,成为普遍共识了。

0 阅读:0

丁廙狐狸晨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